基本信息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
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7月20日,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平遥古城境域属古陶地。
虞舜时期,平遥古城境域属并州。大禹治水后,属冀州。
西周时期,境域内封有“蓐”诸侯国,为并州属地。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境域东北,因隘不能容,展筑西北二面,始建古平遥城池。
春秋时期,境域置中都邑,属晋。战国时期,境域属赵。
秦汉时期,置平陶县,属太原郡。
三国曹魏时期,属西河郡。
西晋时期,属太原国。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名讳,将平陶县改为平遥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陶城随之改为平遥城。后因西羌内侵,将平遥县从文水县西南徙置汾河以东京陵县境,废京陵县入平遥县,平遥城亦迁至此址。
唐武德二年(619年),属介州,后平遥县城被刘武周引突厥兵攻陷。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汾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遣将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焚毁平遥县城,后重建。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左副元帅率军6万进攻平遥县城,北宋援军5000余人、居民100余户长期抵抗后,城被攻陷。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洪武三年,重建、扩修平遥古城,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
明景泰初年,重修平遥古城。
明正德四年(1509年),知县田登修下东门瓮城,又筑附郭关城(即东关)一面;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因河冲毁城角;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嘉靖四十年(1561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于县仪门外左。
明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岳维华增敌台楼九十四座,俱用砖砌,于六门外各修吊桥,各立砖门,皆立卧石,上刊二字,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设佥夫防守各垛口,设团总官四员督之,其衣装、盔甲、火器、火药、铅子、弓弩之类,无不备具,教场内立碑纪焉。
明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孟一脉用砖石包城四面;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董九仞广植树木,于四壕修葺圮坏;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周之度申请抚按巡查,动本县民壮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平遥县属汾州府。
清初,平遥古城仍属汾州府。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地震使城垣塌毁,民房圮坏,人畜伤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八月间,因霪雨损坏,知县奉天黄汝钰捐俸补修,屹然完固,共计城墙二十五丈,城垛一百二十三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平遥知县黄汝钰重修古城市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七月,知县王杰补修南门瓮城二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路经平遥,知县王绶修四方大城楼迎驾;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六月,补修下东门北外城小楼一座;本年六月二十八日,补修上东门外南城六丈余;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补修北城四丈余;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知县王绶补修西城二丈余;康熙四十年(1701年)七月,补修上东门瓮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月,补修北面城二丈余、小城楼一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补修南外城二十余丈;皇上西巡大驾经过,建修四面大城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补修南外城三十五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补修上东门大门楼并门洞。
清代中后期,平遥古城由于长期未经修理,以致墙垣坍塌,敌楼倾圮,濠桥填塞。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古城西大街成立,此后,票号增至20多家,平遥古城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在城内大兴土木,一座座豪宅大院在古城内落成,市楼、城墙、庙宇等公共建筑设施得到捐资修葺。道光三十年(1850年),邑侯刘公(刘叙)莅任,“太平天国”义军崛起,为应对农民起义,即邀董事诸绅捐赀重修,一举补筑东西北门并将南门增高数尺,四隅角楼也加大了高度与体量,并予重修,敌楼也照旧数重建,同时扩宽了护城濠道。
清咸丰六年(1856年)冬,平遥古城重修工程竣工,工料之费十二万缗有奇。
清同治六年(1867年),六城上增建炮台各一座,每置大炮三尊;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城士民捐赀,先将西城濠疏濬之。
清光绪六年(1880年),再次疏通城壕;北城士民复捐赀疏瀹北面城濠。
民国元年(1912年),平遥县衙改为县公署。古城内出现新式学校和现代工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平遥县公署改为县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平遥城墙随时修补。11月9日,日寇侵占平遥古城,半月后撤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3日,日寇第二十师团包围平遥城,炮轰开太和门南一段城墙,东南角城墙被炸毁,占领全城,杀害城内外军民近千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寇投降,军阀阎锡山派军盘踞古城。
1948年7月13日,平遥城和平解放。中共平遥县委、县民主政府迁驻城内办公。
1977年8月5日,平遥古城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古城被淹,大批房屋倒塌,古城墙垮塌34处,共计长950米。
1979年,平遥县委、县革委准备拆除城墙进行旧城改造,中国古建保护专家柴泽俊面见山西省主要领导要求留下平遥古城,省、地、县采纳其意见。同年,国家文物局开始投资修葺平遥城墙。
1990年,平遥城市布局划分为古城保护区、新城发展区。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专家分别于1990年、1992年考察平遥古城,称平遥古城是“世界珍宝”等。
1994年,经国内专家考察后提议,国家文物局批准平遥古城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
1995年,在平遥古城南开辟新城区,将古城内一些机关、医院、企业及居民迁出。
1996年8月,平遥古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
199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田中淡考察鉴定平遥古城。
1998年,复建平遥古城下西门、东北和西北两座角楼。
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县级古城池的建筑风格、历史风韵。
2002年,修复平遥古城迎薰门城楼和南门瓮城。
2011年,平遥古城城墙基本保存修缮完整。
2021年10月,山西多地遭遇强降水天气侵袭,平遥古城城墙发生局部坍塌,出现15处内墙女墙大面积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同年10月25日,古城城墙抢险修缮工作正式开始。
2022年11月4日,平遥古城因持续降雨受损的61处城墙修缮完工。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平遥县境腹地西北部平原区,惠济河、柳根河(原中都河)冲积扇尾部,距东南太岳群山20千米,西北紧邻汾河谷地;介于东经112°9′56″~112°11′10″,北纬37°11′44″~37°12′43″之间,海拔754.80~762米;古城地域平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坡度5‰。
气候特点
平遥古城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0.60℃,常年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4.50℃;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5℃。年平均相对湿度58%,年平均降水量415.90毫米,主要分布在7—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1785.70毫米。主导风向春秋冬季为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2.10米/秒。
建筑格局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古城内的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
建筑特色
综述
平遥古城建筑都有“房子半边盖”的特色,流传最广的说法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民居建设
平遥古城内的重点民居,建于清朝中晚期,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较深;房屋拥有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是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城建理念
平遥古城是明朝开国伊始,在全国大规模筑城的高潮中,在城池周长为“九里十有八步”的北魏旧城基础上扩建重筑的。扩建后的平遥城,更加强烈地反映出汉民族传统礼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城池向西、向北扩展,仍呈方形。城墙每边增长至三里,恪守“天子城方九里,公爵城方七里,侯伯爵城方五里,子爵城方三里”的古制;唯南墙因地制宜,随城外古河道之走势蜿蜒而建。平遥古城内外建筑群布局也严格遵循着突出轴线、“左祖右社”、文武相对、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在建筑的选址、定位、体量、造型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平遥古城向来以南大街为主轴线,以街心的市楼为至高点,城隍、衙署择高处而立,一东一西,对称分布,表达了封建统治者“人神共治”的愿望。大型的宗教建筑设置在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全城分布的大街小街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市井商铺林立,店面相连。古民居鳞次栉比,院落重重,宅院(包括商铺)建筑中轴强烈,对称严谨,从房舍的配置上体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
研究价值
综述
平遥古城是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及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金融地位
平遥古城商业金融曾经繁荣一时,是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早在明代,平遥就已经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素有“小北京”之称。平遥古城是晋商发祥地,平遥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古城票号占清代全国票号总数的将近一半,分号遍布全国各大商埠和日本、新加坡等地。古城西大街遗风犹存,被誉为清代“华尔街”,号称“汇通天下”的日昇昌票号以其超前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吸引着众多金融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与考察,在19至20世纪初期成为整个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文物价值
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平遥古城包含了全部21个人文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的18个景型。古城近郊保存了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珍品,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其中有规模宏大的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有被列入中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有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上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的“日升昌”票号;有具备中国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的清虚观;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
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平遥古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留下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印记,建筑文化、寺庙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儒学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构成古城的文化特色。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剪纸、布鞋等土特产品享有盛誉,百余种地方风味小吃、民间传统风土人情等赋予了古城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物保护
1965年,文庙大成殿、城墙、双林寺、镇国寺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平遥城墙、双林寺、镇国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大会上,表决通过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以古城墙为界向外延伸30米绝对保护范围之内的整个老城区、距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双林寺以及距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镇国寺3个部分。3个部分同为一体,统称为平遥古城。
1998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并实施,对保护范围、传承利用、管理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
2014年8月,由平遥县人民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资助,同济大学编制了《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以下简称《管理导则》),并向社会发布。《管理导则》对平遥古城内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民居的修缮、保养等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它与平遥县人民政府颁布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相配套,实现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双重目标。
2015年8月,《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公布,采取通俗易懂的图解方式,帮助相关部门以及房屋所有者更好地了解平遥民居的独特历史,领会民居建筑的重要元素,并将古城内传统民居分成不同级别,提出了相应的修缮技术、材料使用等规范性要求,以及需要履行的手续。
2019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指导支持下,平遥开展平遥古城墙、日昇昌等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程,配套建设了一批集休闲、生态、停车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空间,并开展了立面和店外经营整治,对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遮阳伞、牌匾、招幌、灯饰等进行拆除等。同时,依托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宝剑制作技艺这3项非遗传统技艺,建设了非遗专题博物馆,配套建立了一批集展示、研学于一体的非遗传习所和传统手工技艺传习基地。
2020年3月,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实施,项目秉承确保古城遗产安全、确保古城历史风貌、确保居民正常生活的原则,先后对古城四大街、121条小街巷、6600多户居民、19处国保单位、100多处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摸底,对沿街30公里地下管线深入调查,改善排水、供暖、供电等条件。
2022年1月,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进入试运营。在迫切需要进行监测预警的5个点位安装前端监测设备,可对点位上的裂缝和倾斜状况进行数据采集、信息记录,通过系统的分析、传输、响应,实现对文物的保护管理。
所获荣誉
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11月19日,平遥古城被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十大古城”荣誉称号。同年12月14日,平遥古城被授予“国家旅游名片”称号。
2015年7月20日,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12月6日,平遥古城被教育部评定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
仅游览免费;内部景点联票125元/人。
开放时间
旺季(4月—10月):08:30—18:30
淡季(11月—3月):08:30—18:00
交通线路
飞机:如果想乘坐飞机前往平遥,一般先飞至太原市武宿国际机场,从太原市再转乘长途客车或火车前往平遥,不管是乘坐长途客车或者是火车,都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能到达。从机场出来的机场集团公司站乘坐201路可以到达太原建南汽车站、太原汽车站以及太原火车站,从此三处出发均可直达平遥。
火车:平遥火车站位于古城的西侧,离古城西北城角仅300米。到达平遥的火车都是过路车,除山西省内城市外,从这里乘坐火车出发还能够直接到达北京、重庆、广州、成都、西安、呼和浩特、兰州、唐山等地。2014年7月平遥古城站(动车站)正式通车。
客车:平遥古城公路比较发达,不过由于平遥汽车站主要运营省内线路,所以从太原中转客车去平遥最为合适。
阅读量:81 更新时间:2024-12-05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