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
学校创建时只有初中,1956年设高中班,学校初具规模,在校学生达到810人。虽然条件艰苦,但教师教学精益求精,学生学习废寝忘食。六十年代高、初中升学率、优秀率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在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的文体活动也蓬勃发展,特别是篮球运动连续多年获得全市冠军。
“文化大革命”十年,学校各项工作受到冲击和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又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1979年7月,学校被确定为市重点中学。1987年撤消初中,成为天桥区的一所高中。1989至1993年,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校舍进行了颇具规模的改造,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九十年代,学校先后经历了与省实验中学、济南广播电视大学的合并。2002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恢复了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十一中获得了新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发展、人尽其才"的办学理念,以"明礼、明智、自励、自强"为校训,努力实现"打造现代化精品强校,建设文明幸福校园"的办学目标。2004年学校步入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行列。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学校不断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办学条件,2002年以来,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声像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校园网络中心、电子监控中心,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网上互动式教学。学校还建有塑胶操场、舞蹈室、书画室、器乐室、劳技室等设施,艺体综合楼及学生公寓正在建设中。学校大力实施校园文化战略,精心建设文化场所,努力建设花园校园、书香校园,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师资力量
学校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职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创办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开展“十大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在学校176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19人,省市优秀教师8人,市教学能手15人,市学科带头人6人,市优秀班主任21人,高级教师45人,中级教师55人,教育硕士2人,参加研究生进修学习毕业的56人,有60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放宽眼界,拓宽办学渠道,突出办学特色。自2000年起,学校招收寄宿生,寄宿生人数由最初的56人扩大到1000多人。探索出一套寄宿制管理模式。学校还突出培养艺、体特长生这一办学特色,加大招生力度,拓宽教学途径,为特长生构架起通往高校的立交桥。
文化传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校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新的发展时期,十一中人将继续发扬“真诚团结,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以崭新的面貌向着“打造现代精品强校,建设文明幸福校园”的办学目标迈进。
学校领导
学校拥有一支真诚团结、自强不息的领导班子,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畏艰辛,真抓实干,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在“全面发展,人尽其才”的办学理念下,进一步提出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的教育理念。他们以“打造现代化精品强校,建设文明幸福校园”为办学目标,狠抓学校内部管理,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邵晋波: 党委书记、校长
赵祥明: 党委副书记
万云: 党委委员、副校长
张清福: 党委委员、副校长
滕岩: 党委委员、副校长
办学成果
学校是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最具办学特色学校、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育人省级试点学校、山东省健美操特色高级中学、山东省文明校园提名校、济南市首批新优学校、济南市首批“家长学校示范校”、济南市中小学创客空间、济南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泉家共成长”工程项目单位、滨州医学院优秀生源基地、北京联合大学优质生源基地。
2020年12月,授予“济南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阅读量:393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