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荀子年轻时崇拜孔子,是儒家子弓的私淑弟子,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和传习儒家经典,以及从事讲学和著述。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公元前283至前265年间,他在此讲学为师,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稷下学宫的主要思想家田骈已于齐襄王时故去,齐国需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职。公元前285年,他曾企图说服齐国实行儒家的仁义王道,选贤任能,重用儒者,后齐国有人诋毁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国。中年时他曾到秦国进行政治考察,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惯例,并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议。后于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离秦。后来被春申君任命做了兰陵(今中国山东省临沂市)县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职,在兰陵(今中国山东省临沂市)一直居住,直至去世。
生平考究
荀子,名况,尊号为卿。赵国(今山西河北南部)人。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与孟子并称孟荀。孟子宣扬“性善论”,荀子宣扬“性恶论”,两人正好相左。荀子的生卒年月不详,大约生在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 年前后。其政治、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到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间。荀子年轻时就崇拜孔子,是儒家子弓的私淑弟子。他博学善辩,且善于吸收和批判诸子百家的学说,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用于研究和传习儒家经典,以及从事讲学和著述。汉代儒者所习的《诗》《礼》《易》《春秋》等都有他的一派的授受渊源。此外,他的著作也十分宏富,在汉代抄录流传的有三百多篇,但多有重复,经刘向校雠[chóu],定为32篇。其中《荀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荀子善于吸收和批评诸子百家的学说,提出了“性恶论”和礼论、正名学说等哲学思想。其弟子众多,以李斯、韩非最为著名。荀子的著作十分宏富,在汉代抄录流传的有三百多篇,其中大多出于他本人的手笔,少数篇章是他的学生的记述。其中,《荀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和制天命而用之,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发展,被尊称为“后圣”,与孔子、孟子一起被后世称为“三圣”。他还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历史评价
唯物思想家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文学兼教育家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中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阅读量:17995 更新时间:2024-09-05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