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司马懿
更新时间:2024-09-06

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 别名
    舞阳宣文侯、司马宣王、晋宣帝
  • 仲达
  • 谥号
    文贞→文宣→宣王→宣皇帝
  • 封号
    河津亭侯、向乡侯、舞阳侯、安平郡公(魏国封)
  • 庙号
    高祖
  • 时代
    汉末三国
  • 出生地
    河内温县孝敬里
  • 出生日期
    179年
  • 逝世日期
    251年9月7日
  • 主要成就
    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

人物介绍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日(251年9月7日),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文贞,后改为文宣。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历史评价

曹操曾评价司马懿“非人臣也”,曹植在《辅臣论》中称赞其秉性正直,气度威严,令人敬畏。曹芳评价司马懿:“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曹魏大臣吴质评价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吴国国主孙权评价司马懿:“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三国时吴国学者张俨评价: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因缘际会之下,得以投奔贤明之主。他们在各自的国家,都建立了功绩。刘备、曹丕死后,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接受托孤的重任,辅佐幼主,没有辜负君王的托付。两人都是国家的重臣,辅佐君王的贤臣。

晋朝史家虞预评价:司马懿精通文艺,以儒学立德,而有雄霸天下的气量。时逢曹魏政权衰微,朝廷内外多有灾难,而司马懿的谋划很少有失败的,率军出征无不胜利,又知人善用,提拔寒微之士,如王基、邓艾、周秦、贾越等人,都是寒门出身,而能够建立功绩,司马懿经营政事的才能,远不止于此。

晋朝学者干宝评价:司马懿雄才鸿量,进入仕途是正好碰上曹操创建基业,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多次得到采纳,因此建功立业,历经曹魏三代君王。司马懿心性深沉,胸有城府,但能宽容和接纳不同意见,懂得驾驭属下,又能知人善用,因此属下都感恩图报,尽心尽力。司马懿提拔出身卑微的邓艾、陈泰,将军中大事交给他们,他们都能把事情办得很好。因此才能谋诛孟达、平定公孙渊,铲除曹爽,剿灭王凌。司马懿足智多谋,乾纲独断,南征北讨无不凯旋,统率百官而大权在握,多次击退诸葛亮的军队,又屡次打退吴国的入侵。

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评价:大丈夫行事应该光明磊落,如同日月皎然,始终不能像曹操父子、司马懿父子那样,欺负孤儿寡妇,以奸诈谄媚的手段夺取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在《晋书》中评价认为,司马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魏国,文能治理国家,武能扬威敌国;又能知人善任,选拔人才。司马懿城府极深,性情宽和而能容人;表面上忠诚恭顺,实则内心狡诈。在平定孟达之乱、公孙渊之乱时表现果断坚决,可谓用兵如神,谋略无双。但是在对阵诸葛亮时,却处处小心谨慎,千里请战,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勇武。司马懿本来以逸待劳,完全可以战胜蜀军,但却关闭军营,不敢交战,甚至诸葛亮死后他都不敢追击。司马懿先后接受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的托孤重任,对于曹丕的托付他尽忠尽职,死命报效;对于曹叡的托付他却专权擅势,心怀篡逆。魏帝曹芳离开洛阳时,司马懿更是在京城举兵争权,诛杀曹爽等人,作为臣子而不守尽忠之道,辅佐皇帝却好乱成性,难怪后赵皇帝石勒曾讥嘲他为奸臣贼子。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可谓掩耳盗铃,虽然在当时掩盖了罪恶行径,结果被后世唾骂。

唐朝大臣房玄龄在《晋书》中评价:司马懿心胸狭隘,表面上装出随和的样子,实际上性情猜忌多变。

宋朝史家司马光评价:司马懿年轻时聪慧博学,有雄才大略。

宋朝学者何去非在《何博士备论》中评价认为,司马懿在陇西与诸葛亮作战时不与敌军交战并非是胆怯,而是为了消耗敌军,使其不战自溃。司马懿善于出奇制胜,用兵谋划无往而不胜,即使是曹操也有比不上他的地方。

南宋学者张预在《十七史百将传》中评价认为,司马懿善于用兵,又列举了司马懿向曹操献策命孙权袭击关羽,以及司马懿平定孟达之乱、公孙渊之乱,抵御吴国入侵的几次战役,证明排兵布阵深得孙子兵法的精髓。

近代学者柏杨评价认为: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司马懿接受魏明帝托孤,最初并未打算铲除曹爽。直到公元244年曹爽伐蜀,司马懿还担心他会失败,因此劝谏其退军。司马懿当初不过是为了反击曹爽,夺官夺权。因此他在公元249年的发动政变,受到朝野拥护;公元251年王凌起兵反叛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

轶事典故

装病拒曹

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节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秘密派人在夜间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

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

鹰视狼顾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曹叡览毕,大惊失色,急问群臣。太尉华歆奏曰:“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王朗奏曰:“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

三马同槽

司马懿还在做曹操的谋臣时,曹操对他极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为是马超一家便杀了马超的父亲。司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曹操感到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来,对他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后来十分信任司马懿,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后来,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马氏父子三人相继专嬗曹魏朝政。

老妻拒食

司马懿晚年宠爱柏夫人,连张春华都很难有机会见到司马懿。司马懿生病卧床,张春华前去探望病情。司马懿说:“老东西真讨厌,哪用得着烦劳你出来呢!”张春华因此羞惭怨恨,拒绝进食,想要自杀,她的几个孩子也都不吃饭。司马懿惊恐而赔礼道歉,张春华才停止绝食。司马懿出来后对别人说:“老东西不值得可惜,只是担心苦了我的好儿子们罢了。”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发起第五次北伐,派兵在魏军营前叫阵、辱骂、挑衅,但任凭你花招用尽,司马懿决心不动,仍然坚守不战。蜀军叫阵无效,情急之中,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裳以示侮辱,意思是说,你司马懿如此小心谨慎,只配作女人而不配作将帅。如此羞辱魏军将帅,魏将确实被激怒了,他们火冒三丈,坚决要求出战。司马懿见劝说或下令以不足以制止众将求战,只好告诉众将,致书表奏朝廷请战,皇帝允许,就立即出战。于是,司马懿给魏明帝送上请战书,明帝深知司马懿的用意,立即派卫尉辛毗为军师,持诏到阵前,宣称皇帝有令,只准坚守,不准出战。

对策征辽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曹叡问他估计公孙渊有什么对策,司马懿说:“弃城而走为上计。凭辽水抗拒我军为中计。坐守襄平那他就必成俘虏了。”曹叡又问:“公孙渊会采用哪种策略?”司马懿回答:“只有聪明人能正确估量彼此实力。预先弃城,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他定会认为我们这次孤军远征不能持久,先在辽水抗拒,再退守襄平,这是中计和下计”。魏明帝问:“往还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说:“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临行时亲友相送,司马懿感慨作歌:“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阅读量:17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人物介绍
  3. 历史评价
  4. 轶事典故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