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黄旭华幼年受战事影响,先后于广东省入海丰县田墘[qián]镇树基小学、广东作矶小学就读,高中也因抗日战争辗转于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广东梅县教会学校广益中学、广西桂林中学就读。大学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黄旭华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加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1958年,黄旭华被选中担任中国核潜艇工程副总工程师,被密召进京,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1958年至1986年,隐姓埋名三十年,研究核潜艇,直到1987年,该事件被上海《文汇月刊》长文刊登,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此外,曾任职上海港务局团委书记、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技术研究室副总工程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院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所长、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61年11月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〇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1964年,黄旭华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74年8月1日,核潜艇正式列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中国海军跨入了“核时代”,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获评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攻克核潜艇的研制设计过程中,以彭士禄、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技术领导者们将核潜艇研制需要攻克的技术专题总结为七项核心技术,涵盖核潜艇的动力、线型、结构、水声、武备、通讯、生命保障等。在攻克这些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体现了高超的技术抓总和科学创新的能力,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依据大量的试验和严谨科学论证,力挺水滴线型;他决策采用围壳舵、艉水平舵相结合的操舵方式,成功地解决水下高、低速航行时的稳定性和机动性;他牵头推导出艇体直径比常规动力潜艇大约1倍,特别是导弹舱特大直径和双排大开孔等耐压艇体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经过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全体研制人员及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于1968年5月在毗邻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的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开始放样,核潜艇建造正式拉开帷幕。在“091”首艇的制造过程中,囿于条件的限制,黄旭华及其建造者们再次克服重重困难,甚至采用了磅秤称量的笨办法来控制各种设备及艇体重心与重量的方法。终于在1970年12月26日,中国的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其后,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黄旭华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了“毒蛇”理论、“尖端与常规”创新思想,并大胆取消大陀螺设计,积极协同弹道导弹的设计与试验,中国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81年4月30日成功下水。
在中国一代两型核潜艇的定型、完善过程中,黄旭华不畏凶险,指挥并参与了一系列的重大试验。尤其是以总设计师的身份亲自登艇,现场指挥极限深潜,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
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
截至2017年12月,黄旭华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船舶设计大师2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首席技术专家2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1位、型号总设计师7位、型号副总设计师30余位。 [15]
培养理念
黄旭华对自己的定位是当好青年科研人员的“啦啦队长”,给他们撑腰,给他们敲锣打鼓。他更愿意当“场外指导”,不当教练,放手让青年科研人员去干,大胆去干。黄旭华说,年轻人需要支持、需要鼓励。黄旭华会利用做报告、接受采访的机会,“苦口婆心”地讲故事,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年轻人。
主要影响
黄旭华事迹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2014年,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年,其事迹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以“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动剧目《功勋》之《黄旭华的深潜》在东方卫视播出,此外,黄旭华汉白玉雕像被安放在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的院士广场。
阅读量:429 更新时间:2024-09-08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