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老舍

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人民艺术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因创作《龙须沟》,他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 原名
    舒庆春
  • 舍予
  • 别名
    老舍、絜青、鸿来、非我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满族
  • 出生地
    北京
  • 出生日期
    1899年2月3日
  • 逝世日期
    1966年8月24日
  •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学校
  • 职业
    小说家、剧作家
  • 代表作品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
  • 主要成就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人物介绍

老舍出生于1899年2月3日,在北京度过了贫困的童年。1924年去到英国伦敦大学担任讲师,并开始陆续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等,开始他的创作生涯。1930年至1936年期间,老舍归国赴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猫城记》等长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集,文风逐渐成熟。1937年,老舍南下,开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工作,配合宣传发表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如《火葬》《惶惑》等。1946年,老舍受邀去到美国游学宣讲,三年后回国,开始支持“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文联)工作,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社会的作品。1966年8月24日,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老舍于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01.png

老舍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文艺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从小说、散文到曲艺、话剧,均有涉猎,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散文《樱海集》《福星集》等。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半世纪的北京社会变迁。其作品文风幽默、语言通俗、音韵和谐,在文学、戏剧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作品还被大量翻译至海外,广泛传播,为中国文化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其父舒永寿是旗人社会底层的一名护军,老舍不到两岁时,他便牺牲于八国联军攻城巷战中。老舍其母舒马氏为人帮佣,浆洗度日,老舍的童年便是在苦难和贫穷中度过的。

在宗月大师刘寿绵的资助和帮助下,6岁的老舍进入了一所改良私塾学习,初步展露了学习和写作方面的才能。老舍先后就读于京师第十三高等小学、京师第三中学,并于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

1918年,老舍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其间“五四”运动爆发,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语言,还强化了知识分子的反帝情绪和爱国感情,一定程度上为老舍日后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创造了条件。1920年,老舍上任郊外北区劝学员。

02.png

留洋时期

1921年初,老舍在《海外新生》杂志上发表了新诗和他最早的短篇小说《她的失败》。次年,老舍大病了一场,在西山卧佛寺静养归来后,他遇到了从英国伦敦大学神学院毕业归国的宝广林。受他影响,老舍在瓦缸市教堂正式加入基督教。

同年9月,老舍辞去劝学员一职,不久后到天津南开中学任教。次年,老舍在《南开季刊》发表短篇小说《小铃儿》,宣扬他的反帝爱国思想。在此期间他还热心于社会服务工作,并先后做过北京教育会文书、兼职教员、服务团干事等工作。

1924年,经易文思举荐,老舍去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讲师。思乡之情、好友许地山的鼓励、爱国主义感情的激发等都促使老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任教期间,老舍在《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在文坛引起不小反响。

1929年,老舍离开伦敦并在新加坡生活,并在华侨学校担任教师。同年夏天,老舍开始创作《小坡的生日》并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发表,陆续完成了四万余字。次年,因任职期已满,老舍遂登船归国去到上海,并于时任《小说月报》编辑郑振铎的家中小住,完成了《小坡的生日》最后两万字的创作。

文笔成熟

1930年7月,受齐鲁大学的聘请,老舍赴济南担任文学院教授,并于同年被聘为《齐大月刊》编辑。次年创作长篇小说《大明湖》(因原作被毁,老舍后来将其中一部分改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月牙儿》)。不久后,老舍与胡絜青结婚。1934年,老舍辞去齐鲁大学教职,到山东大学担任讲师。

1930年至1936年任教期间,老舍的文学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大明湖》之后,老舍又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并出版了《赶集》《樱海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老舍幽默诗文集》。此外,老舍还和王余杞等12位作家在《青岛民报》上开设副刊《避暑录话》,对帝国主义和国名党当权表达控诉。这是老舍创作生涯的第一个创作高潮。

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同家人生活在青岛市,专门从事写作。同年9月,老舍在《宇宙风》上开始连载小说《骆驼祥子》,标志着他职业作家生涯的开端。这个时期老舍创作出了大量文学作品,如长篇小说《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文博士》,短篇小说集《蛤藻集》,此外还有理论性较强的杂文《谈幽默》《景物的描写》《事实的运用》《人物的描写》等等。

战时写作

1937年,老舍于8月13日举家迁至济南,担任齐鲁大学文学院系主任。但不久后,日军轰炸波及济南。迫于局势,老舍告别妻儿,独自南下,开始了长达8年的流亡生活。

几日后,老舍到达武汉。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老舍与其他爱国作家一起筹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接待文艺界人士,完成抗战相关作品的约稿。1838年3月27日,“文协”正式成立,老舍当选第一届理事,不久后当选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创立会刊《抗战文艺》,并主持“文协”的各项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1938年,老舍到达重庆,代表“文协”起草《致〈中央日报〉公开信》,抨击梁实秋的“文艺与抗战无关”论。次年,日军轰炸重庆,结合当时宣传需要,老舍带领北路慰问团前往西北战区进行慰问,途径18500里,历时近半年。1941年,老舍还前往昆明对“文协”云南分会进行考察和指导,并在西南联大进行了4次总题为《抗战以来文艺发展的情形》的演讲。

可以说,抗日战争时期,老舍辗转多地,一边参与支援抗战的舆论活动,一边操持文协举办文艺活动,一边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8年间,老舍创作了大量与抗战题材相关的文艺作品,如小说《兄妹从军》《火葬》《惶惑》(《四世同堂》第一部)等,政论《是的,抗到底》《写家们联合起来》等,鼓词《张忠定计》《游击战》《狮子运动》等,杂文《抗战与教育》《有仇必报》,戏剧《烈妇殉国》《王家镇》等,话剧《残雾》《国家至上》《张自忠》等。

04.png

创作巅峰

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卿邀约,老舍同曹禺一起离开重庆去到美国进行讲学。同年11月,老舍在战时创作的《偷生》(《四世同堂》第二部)完成连载并出版。在美交流期间,老舍经历放在了小说写作与文学翻译上。他完成了《饥荒》(《四世同堂》第三部)和《鼓书艺人》的创作,同时对《饥荒》进行了节译,名为《黄色风暴》,并在美国出版。

1949年,老舍接受了冯乃超和夏衍的回国邀请信,从美国经客船抵达天津。同年12月,老舍回到北京,并于次年2月被增补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前身即为战时“文协”,沿用“文协”简称)的全国委员会委员。不久后老舍与家人团聚,定居在了北京市东城区乃兹府丰盛胡同 10号,长达16年。5月,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简称“文联”)成立,老舍出任主席,并连任三届,直至逝世。

老舍在新时代也未停止创作,1950年8月老舍发表话剧《赛珍珠》,紧接着又在9月发表话剧《龙须沟》。凭借《龙须沟》,老舍于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赋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老舍作为“文联”主席,又身兼数职,他跟上祖国建设步伐,同时又深入民间,并将这两种特质投射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从体裁上,他的创作涉及等小说、散文、话剧、曲艺、相声等多种表现形式。从题材上,他响应国家建设,如为配合“”三反“五反”运动, 他创作了话剧《春华秋实》;为响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号召,他创作了话剧《茶馆》;他的文艺理论的探索,催生出了《怎样写通俗文艺》《民间文艺的语言》《人物、语言及其他》等作品。据统计,老舍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近30部戏剧、200多首新诗和格律诗、一步长篇实纪小说,大量杂文等,这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潮期。

老舍之死

60年代前中期,老舍逐渐停笔,只发表过一些小短文,以及筹备中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在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以“扫四旧”为名在国子监焚烧戏装,老舍等文艺工作者在当天下午被押往孔庙实施批斗,直至次日凌晨才被接回家中。25日清晨,老舍的尸体在太平湖边被发现,后确定为老舍投湖自尽。1978年6月3日,北京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邓小平为其送上花圈。

艺术特点

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旧北京到新北京不同时期的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封建宗法观念下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阶级斗争、历史潮流冲击下的复杂心理和进退维谷的行径。他偏好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于此,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够普世和全面,但在他的笔下,北京市民的起居日常、吃穿用度、语言习惯、思维模式、社交礼仪、节日风俗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呈现。老舍笔下从清末到建国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北京社会风貌,是研究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例如《正红旗下》《茶馆》等反映了清末民初动荡的北京和不同阶层市民的生活态度;《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的市民及学生生活;《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则描绘了抗战时期及胜利后北京市民的生活遭遇、思想变化。即便身处他乡或尝试新的题材,老舍下笔也多有北京的影子。例如《二马》的背景在英国,主人公却是地道的北京市民;《鼓书艺人》背景为重庆,主角却是从北京流浪过去的。可以说,即使有着新的设定,北京市民生活也是老舍最擅长的创作主题。

深入市民生活、描绘市民生活,以人为本的态度带来了老舍作品的另一大特点,那就是鲜明的反帝爱国主题。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的种种伤害。

语言风格

力主俗白

老舍的语言力图“俗”、“白”,不加精雕,这与他写作紧依市民是分不开的。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而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是老舍的追求。

文风幽默

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若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他把浓厚的幽默色彩融入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中,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论是小说、戏剧,还是散文,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声律和谐

老舍写文讲究汉语用字的声韵美,不仅是口语表达,就连叙述性描写也是如此。例如,人们说“张三李四”,而不说“张三王八”,前者二平二仄,错落有致,而后者全是平声,缺少起伏。他将平仄、音律、长短句的排列组合融入进创作当中,以加强表达效果。曹禺曾评价老舍的语言:“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

文学思想

1930年至1934年老舍于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出版《文学概论讲义》,可视为老舍创作步入理论期的标志。于此,我们可以看到老舍的文学创作是以中国社会现实为基点的,理论、学识和创作实践的体验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老舍主张文学的任务是反映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诸如家国民族、民生艰难、贪官污吏等。如老舍早、中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中心旨意都是探索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之路。

同时,作家应有“自己的思想”,对“问题”抱有批判态度,并用文学加以引导。为此,作家需要深入生活实际进行观察。这也是读者能看到老舍的作品大多反映北京市民生活的原因。

在作家不受外力干涉下进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老舍进一步加深了个人的文学思考深度——形式的美好。老舍多次提出“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他受到英国文学的启发,追求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脱去花艳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躶体的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英国文学相通的,同时也是老舍受狄更斯等作家影响后在创作上的重要投影,是老舍文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成就和影响

文艺影响

在创作题材的角度看老舍的文艺影响,从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老舍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因此,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能较好体现特定时期下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使得后来的读者一说到北京文化,就自然会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老舍的小说有序和完整构建了一个艺术上的“北平世界”,小说中的小吃、建筑和语言也是现如今研究北京文化的一大重要源泉。

此外,老舍长时间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初期,老舍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囿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

政治影响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领导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老舍在担任总务部主任期间团结了全国抗战文人,并发表了大量抗战题材相关的作品,为中国抗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03.png

国外影响

国外对于老舍的研究在时间上是滞后于国内的。20世纪40年代起,老舍的部分作品开始被翻译到海外传播,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老舍一名渐渐被世界熟知,对于他的关注和研究也进一步加深。

日本是世界上翻译老舍作品的时间最早、翻译版本最多、研究论文和著作的范围最全面的国家,是世界研究老舍大国。日本学术界在1983年之前,对老舍话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龙须沟》。在1983年《茶馆》在日本首次公演后,日本学者对其话剧的研究重心转向了《茶馆》。石井康一(2004年)对《茶馆》的首次公演进行了回顾,并谈及在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之后日本国内排演《茶馆》的启示。另一位日本学者渡边武秀对话剧《残雾》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这部话剧作品超过了人们一般所了解的宣传文学概念,使得这部剧作超越了民族“对立”的范围,挖掘出各种“对立”本身的深刻局面。

历史评价

周恩来:“我和老舍、郑振铎、王统照同庚。我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上有两个发达的坐标系,一个是纵的,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个是横的,广泛的世界文化科学知识。”

评论家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的‘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的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

中国近代学者朱光潜:“据我所知的世界文学情报,能够因其作品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只有沈从文和老舍。”

轶事典故

催稿趣事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改稿奴才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献丑作诗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到济南站接黑衫女

1933年秋,周铭洗任青岛圣功中学校长后,有事要去济南,因人生地不熟,许地山便打电报给在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请求迎接。据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一文中写到周铭洗。“你记得给我打电报,叫我到济南车站去接周校长吗?多么有趣的电报啊!知道我不认识她,所以你教她穿了黑色旗袍,而电文是:‘×日×时到站接黑衫女!’当我和妻接到黑衫女的时候,我们都笑得闭不上口啊”。就这样,由于许地山的关系,周铭洗与老舍及其夫人胡絜青相识于济南,后来成为终身挚友。

后世纪念

纪念故居

北京故居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该故居是老舍解放后居住的地方,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在此创作了《茶馆》等20余部剧作。该故居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老舍夫人回国捐献了部分老舍的字画、古董,同年有偿捐献了老舍故居予国家,第二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在故居的原址正式建成老舍纪念馆。

重庆故居

四世同堂纪念馆位于北碚区天生街道天生新村63号,是依托重庆老舍旧居建立的国内第二个以文学著作命名的文学纪念馆。1943年年底,胡絮青带着三个孩子到达重庆后,老舍全家定居在了北碚蔡锷路24号的一幢小楼里。因为那里老鼠很多,老舍先生就趣称之为“多鼠斋”。如今改造为北碚四世同堂纪念馆。建筑为悬山顶、瓦屋面,砖木结构,青砖勾缝,一楼一底,依山而建。老舍先生在北碚定居的时间只有3年多,那是他的创作高峰期,他完成了超过100万字的作品。1944年初,他在这里创作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 

山东故居

山东济南故居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南新街54号(今南新街58号),是济南最著名的老舍故居,其间生下了大女儿舒济。在这间小屋里,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离婚》《牛天赐传》,以及收录在《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

山东青岛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2号,2010年改建为“骆驼祥子博物馆”,1936-1937年间,老舍在此居住,并在此完成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一炮”——《骆驼祥子》。

文学奖项

为纪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励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了老舍文学奖,该奖项主要奖励北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

百科图集

老舍的作品-老舍
老舍的作品-老舍散文集
老舍的作品-作家老舍
老舍的作品-老舍简介

阅读量:5 更新时间:2024-10-22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人物介绍
  3. 人物生平
  4. 艺术特点
  5. 成就和影响
  6. 历史评价
  7. 轶事典故
  8. 后世纪念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