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龙葵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的温带至热带地区,在中国几乎全国均有分布;中国历史上南朝齐、梁时期就有龙葵的记载。常见于河沟岸边、湖边草地或稀疏林间、密林阴湿处;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龙葵可利用种子进行繁殖,也可利用插根法进行繁殖。
据《唐本草》和《本草纲目》记载,龙葵根具有治痢疾、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的作用;龙葵子具有治急性扁桃体炎、疗疮的作用。龙葵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其果实味道酸甜爽口,可直接食用,能为人体补充大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龙葵具有一定观赏性,可作盆栽或观赏植物养殖。
植物学史
中国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唐代的《新修本草》称龙葵为苦菜,这是从其性味进行考虑,四气五味之中“苦能坚阴”,也可以清热解毒。
形态特征
龙葵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0.25~1米,茎无棱或棱不明显,绿色或紫色,近无毛或被微柔毛。叶卵形,长2.5~10厘米,宽1.5~5.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阔楔形而下延至叶柄,全缘或每边具不规则的波状粗齿,光滑或两面被稀疏短柔毛,叶脉每边5~6条,叶柄长约1~2厘米。
蝎尾状花序腋外生,由3~6~(10)花组成,总花梗长约1~2.5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近无毛或具短柔毛;萼小,浅杯状,直径约1.5~2毫米,齿卵圆形,先端圆,基部两齿间连接处成角度;花冠白色,筒部隐于萼内,长不及1毫米,冠檐长约2.5毫米,5深裂,裂片卵圆形,长约2毫米;花丝短,花药黄色,长约1.2毫米,约为花丝长度的4倍,顶孔向内;子房卵形,直径约0.5毫米,花柱长约1.5毫米,中部以下被白色绒毛,柱头小,头状。浆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熟时黑色。种子多数,近卵形,直径约1.5~2毫米,两侧压扁。
产地生境
龙葵广泛分布欧洲、亚洲、美洲的温带至热带地区。在中国几乎全国均有分布。喜生在田边、荒地及村庄附近。
生长习性
生长适宜温度为22~30℃,开花结实期适温为15~20℃,此温度下结实率高。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上生长良好,缺乏有机质,通气不良的粘质土上,根系发育不良,植株长势弱,商品性差,适宜的土壤pH值为5.5~6.5。夏秋季高温高湿露地生长困难,冬春季露地种植,植株长势慢,嫩梢易纤维老化,商品性差,所以为满足市场需求,一年四季都可在保护地内栽培。
栽培技术
精细整地
培育壮苗选择肥沃,疏松,易排灌,前茬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地块作苗床,深耕细耙,作成宽1米,高15厘米的育苗畦。播种前先把苗床浇透水,将种子掺细沙拌均匀,进行撒播,适当稀播以利培育壮苗,播种后覆土0.5厘米,然后在畦面上覆盖稻草或麦杆,以保持土壤湿润利于出苗,浇透水,5~7天出苗后揭去稻草或麦杆。冬春季要在小拱棚内育苗,夏秋季可在小拱棚上覆盖遮阳网育苗。当幼苗3~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间去生长势较弱的小苗,同时及时除草。
合理密植
产量定植前15天,保护地内667m2施入优质有机肥3000千克,以延长植株的生育期。当幼苗5~6片叶时进行移栽,穴距25~30厘米,行距30~35厘米,每穴2苗,667m2栽8000~10000株,定植后浇定根水,确保幼苗成活。
适时封顶
增加产量当植株长到8~10节时,可把顶摘去,促进侧芽生长,当侧芽长到20厘米时,可把侧芽沿15厘米处采收,留下5厘米约2~3个节间;由于腋芽萌发力强,此时适时追肥,这2~3个节间又可继续萌发新枝梢。主枝的适时封顶是延长采收期和提高产量的关键,如封顶节位高,留下腋芽多,形成侧枝多,但由于养分分散,侧枝细小,降低产量和质量;如封顶节位低,不但影响主枝的产量,而且由于基部腋芽较弱,生长慢,延迟侧枝的形成,又由于侧枝少,总产量会降低。
合理追肥
为使采收植株的嫩梢鲜嫩,商品性好,使植株的腋芽不断萌发形成商品嫩梢,每采收一次后,都要进行追肥,每次每667m2施尿素10千克;高效复合肥15千克,加水浇施。植株生长进入中期后,每隔7~10天叶面喷一次奥普尔600倍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而且使嫩梢颜色嫩绿,脆嫩感强,品质好。
采收方式
每次采收嫩梢后,都留下嫩梢最下部5厘米的节间,使这5厘米上的2~3个腋芽,生长后形成新的嫩梢又可采收上市。采收一次追肥一次可以连续不断采摘嫩梢上市,采收盛期冬春季可有3个多月,夏秋季有2个多月,直至开花为止。
采收野生种,在山沟路旁,田间地头,生荒地等地方都可收集到野生的成熟果实;野生种采种后经晾干、筛净后放置于阴凉处贮藏备用。采用野生种做种,植株生长势好,抗病性强,长成的嫩梢吃起来苦味较浓。
阅读量:159 更新时间:2024-11-23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