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九华山

黄山山脉支脉、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九华山(Jiuhua Mountain),名称源于李白“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属黄山山脉支脉,主峰和最高峰为十王峰,高程1344.4米(海拔1342米)。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境内,中心位置(九华街)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17°8′,北纬30°5′。

  • 中文名
    九华山
  • 别名
    陵阳山、九子山
  • 所属山系
    黄山山脉
  • 地理位置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境内
  • 主峰
    十王峰
  • 海拔
    1342 m
  • 开放时间
    全年全天开放
  • 景点级别
    AAAAA级
  • 门票价格
    自2018年9月28日起旺季160元
  • 占地面积
    约 120 km²
  • 著名景点
    化城寺、天台寺、祇园寺、芙蓉峰
  • 高程
    1344.4米

基本信息

九华山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九华山地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河溪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其中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

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晋唐以来,有许多名人留下诗词歌赋画。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千米,保护面积174平方千米,由11大景区组成。

形成演变

九华山在漫长的地质长河中,属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华山与皖南广大地区一样,处于稳定的滨海或浅海环境,海水深度不大,地壳稍有升降就显得海水进退频繁,但基本上没有超越海域环境,这一时期的沉积保持着连续性和呈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岩的总厚度可逾万米。这一阶段没有显著的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但以沉积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可反映隆起的和凹陷中心的演变。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晚期),地史上发生了印支运动,它对九华山区的影响很大,不仅发生强烈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而且沧海也随之成为陆地。

中生代中、晚期,九华山又受燕山运动干扰,尤其燕山运动二期对其影响最大,不仅断块活动显著,而且岩浆活动活跃,导致九华山花岗岩体侵入印支期的青阳岩体之中,发生强烈的穹形断块隆起,这样就奠定了九华山的胚胎。

新生代早、晚期,九华山区再度发生显著的间歇性断块运动。尤其喜马拉雅运动期,九华山发生数度隆起,高度显著增加,使山地具多层状结构。覆盖在九华山花岗岩体上的沉积岩被冲刷殆尽,深处的花岗岩脱颖而出,形成了九华山的雏形。

新生代晚期至今,九华山的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九华山再度急剧隆起,并促使外力作用沿花岗岩的断裂、节理等薄弱环节加速切割,因此九华山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观。

222.22.png

位置境域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境内,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即贵池),中心位置(九华街)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17°8′,北纬30°5′。

地理环境

地质

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之一,在大地构造上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中部。九华山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十分发育,岩浆活动也很频繁。九华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体组成强烈断隆带,它的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部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

分布九华山区的地层,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的黑色硅质炭质页岩、灰绿色页岩、泥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灰色厚层灰岩、黄绿色粉砂质页岩、细砂岩等,它们都经褶皱或断块隆起构成九华山外围的低山、丘陵。九华山区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侵入岩体构成,主体部分由燕山期的九华山花岗岩体组成,它沿青阳岩体中心部位侵入,近东西向伸展。岩体接触面大多数外倾,倾角40-50°,与围岩接触发生接解变质,其宽度为数百米。该岩体根据岩石的结构和成分可划分三个相带。中心相以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绝大部分为中粒花岗岩,构成岩体的主体,分布面积最广;边缘相不发育,一般宽约数米至500米,以细粒花岗岩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还含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等。

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陡悬式中心峡谷区,九华的奇峰、怪石也多分布于此。青阳岩体分布于九华山的外围,形成于晚三叠纪的印支运动,岩体本身为九华山岩体侵入破坏而不完整,侵入围岩为下古生界,接触面外倾,接触带发生明显变质现象。根据岩石成分和结构,可分三个岩相带,中心相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以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占岩体出露面的70%以上,边缘相以细粒花岗岩为主,宽数十厘米至数十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及角闪石等。它组成的地貌景观以低缓的丘陵和低山为主,与九华山花岗岩岩体形成的中山地貌,构成鲜明的对照。

九华山原先为伏于地下坚固的岩体,后被肢解成各种的山石奇峰。花岗岩体虽很坚硬,但有裂隙可循,雨水、地面流水沿裂隙冲刷,逐渐把它分解开来。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于8000至13500万年间,是地下深处温高1000℃以上的溶融岩浆,沿断裂上升入侵至地面以下3000至4000米处凝固,产生热胀冷缩效应,即岩浆外部冷却,内部温高,胀缩不均,形成岩体中的原生裂隙——节理;岩体形成后,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水平、垂直和斜交的构造节理;岩体经风化作用过程产生一些次生节理,即片状节理。

九华山主要节理的组别有近东西向、近南北向、150至330°、60至240°、75至255°和105至280°等数组。加之,岩体又为北北东向中龙山—九华街断层、铁家冲断层、狮形——窑头断层、北东向陵阳镇——岭上苏断层、五溪桥断层、岔泉岭断层切割。九华山花岗体虽很坚硬,但大小岩隙众多,遍体鳞伤,十分有利于流水冲刷和风化剥蚀作用的进行,巨大山体被离析肢解,形成撑柱凌空的大小石峰、峰上的危崖悬瀑和峰间的深涧幽谷。

地貌

九华山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外围山地由硬度较花岗岩为小的花岗闪长岩和沉积岩组成,易被冲刷蚀低。故整个九华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

中山,位于九华山体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峰(1342米)、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中峰(1291米)、罗汉峰(1280米)、宝塔峰(1229米)、莲台峰(1218米)、大古峰(1136米)、上莲花峰(1048米)等。九华山体的中山多为绝壁危崖环绕,且山巅、坡上多有怪石。探其原因,一方面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强烈,特别是地势高的地带,霜冻作用显著,花岗岩被破坏程度远较低山丘陵为剧;另一方面节理组别多变、疏密不一,沿节理不断向岩体深处风化剥蚀,就形成了多姿怪石。如天台峰腰的“老鹰扒壁”和峰巅的“一线天”,莲台峰的“五大盘石”,中峰绝顶的“大钟”,七贤峰端的七个如人石柱和上莲花峰巅的“出水芙蓉”等。

低山,位于九华山体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组成物质多变,形态也显著不同。花岗岩组成的低山,山势峭拔,多陡坡险壁。如插霄峰(871米)、纱帽峰(907米)、中莲花峰(937米)、翠峰(738米)、美女尖(590米)等。与花岗岩组成的中山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山体小,山顶和山坡分布的怪石,也明显减少。

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软弱,垂直节理组别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岭岗状。个别岭岗顶部宽度窄仄,两侧坡度陡峻,如化城岭(428—580米),属此类型。一般岭岗都顶宽坡缓,风化覆盖层厚,如大岭头(646—820米)、八都岗(663—720米)、平田岗等。过去登山石级多顺岭沿岗修建。

沉积岩——砂岩、页岩和灰岩等组成的低山,多呈连绵起伏状态,主要分布在山体的西南部和北部。如南山(816.8米)、白家山(751米)、灰石壁(833米)、峰尖(589米)、云双山(565米)等。其中质纯、厚层灰岩组成的低山,有幽深的溶洞发育,如九华山南麓的神仙洞、鱼龙洞即是。

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体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500米,多呈浑圆状态,起伏度不大,风化覆盖层厚达数米,遭地表径流的分割,丘体都很单薄,不像山体具磅礴雄伟之势。它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灰岩、页岩、砂岩组成,前者组成的丘陵,抗风化剥蚀最弱,高度更显低下,主要分布在庙前、九华和杜村等地;而由灰岩、页岩和砂岩成互层状共同组成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阳、沙济等地。另外,五溪桥和朱备店一带,也有零星丘陵的分布。

九华山河流受构造或岩性因素的影响,在河流的源头,偶有山间盆地的发育。前者如九华盆地,处于中龙山—九华街断层带,又是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与燕山期花岗岩的接触带,经流水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侵蚀构造盆地。后者如老常住盆地,位于十王峰和天台峰东南侧,因上升幅度较小,相对地势低,经山坡剥蚀后退和流水冲刷作用而形成。它是黄石溪的源头之一。

气候

综述

九华山地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显著。九华山山区气候,既有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总体特征,又有受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影响而形成的阴、凉、湿的山区气候特点。

九华山气温变化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垂直分布明显。

2.气温递减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夏大冬小型。

3.气温递减率随着坡向不同而有差异。山体南坡接受太阳辐射大,同海拔高度的气温比北坡高,因此气温递减率南坡大于北坡。

4.山区逆温现象。这是因为冬天冷空气较重,夜晚时会沿山坡进入山谷底部,使得高处气温反而比谷底高。

气温

九华山气候凉爽,从山脚到山顶全年平均气温分别是:一天门15.3℃,龙池庵14.4℃,九华街13.4℃,百岁宫12.5℃,拜经台11.5℃,天台10.6℃,十王峰9.9℃。 [5]九华山冬季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13.3℃;夏季最高气温为34.5℃。

降水

九华山地处皖南,是安徽省多雨地区之一。九华街从1956至1987年记录统计,年平均降水量2167.8毫米,最大降水量1983年达到2715.6毫米;最小降水量1978年仅1278.6毫米。

九华山降水量受下列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一是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青阳县城年平均降水量1721.3毫米,九华山药材场为2247.4毫米,降水量随高度增长率为48毫米/100米。

二是汛期雨量集中。5至9月,青阳县城降水量1019.9毫米,九华山药材场为1401.7毫米,比山下约多400毫米。

三是降水的四季分配也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重,随海拔高度而增加,其他三季随海拔高度而减小。

四是局部地形对降水量的影响。百岁宫比九华街位置高,但降水量反而少。这是因为百岁宫地处突出的山脊,风速比低凹处九华街较大,小雨滴被风吹走不易下降,故而九华街降水量比百岁宫多。

环流

九华山是由南北走向、一字形延伸的中低山所组成的山体,由于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坡向的不同,因此九华山区各地的风向变化比较混乱。青阳县城以东北到东北偏东为主要风向;桥庵多北风到东北风,其次是南风;九华街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因而风向混乱;百岁宫多东风和西北风;药材场以东北到南风为主,北风的频率也较高。

九华山无风时间很少。风速大于17米/秒的大风年年都有。九华山还经常出现规模较小的地方性的山谷风,其风向与山谷走向一致。这主要是由于热力原因,山坡暴露于太阳光下,形成空气的辐合与辐散所致。白天风沿山谷向山顶吹,称为谷风;夜晚风又沿山谷向山下吹,称为山风。

水文

九华山河溪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从山体中心部位呈放射状向外流出,镶嵌在山地、丘陵之间。规模最大的为九华河和青通河,它们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山南以陵阳河和喇叭河规模最大,均向南汇入太平湖,经青弋江入长江。九华山地流出的河流河谷纵剖面呈阶梯状,多裂点、陡坎,形成许多飞瀑,如龙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

九华河,起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北侧,又称五溪河、梅埂河。属长江一级支流,跨青阳、贵池两县(市)。九华河发源于九华山七贤峰北麓,众多山峰下的涧水汇成溪水,称为龙溪,向北流经九华山风景区的闵园、九华街、乔庵、龙池、二圣,至青阳县庙前镇,始称九华河。入江段又称梅埂河。因龙溪、漂溪、双溪、舒溪、澜溪汇入九华河,故又称五溪河。河道全长39千米,河床底宽30—60米左右,流域面积206平方千米。

青通河,长江一级支流。源于九华山东麓岔家岭附近的芙蓉溪、九子溪。自南向北流经朱备、蓉城、源桥、粽子店、童埠、新河口至铜陵市境内的大通镇入长江,全长53千米。

喇叭河,起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南侧,青阳县南阳乡境内。源自天台峰南的黄石溪、清阡溪,经南阳湾,汇东溪、华溪、考坑溪诸水,向东南方向至石台县六都注入太平湖。全长28千米,河床宽8—15米,属山涧溪流河,水位暴涨暴落。

植被

在安徽省植被分区中,九华山植被属安徽南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区、黄山、九华山植被片,植被垂直分布现象比较明快显。

土壤

九华山土壤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600米以下发育着淋溶作用强、脱硅富铝作用较明显的红壤,因粘粒的硅铝率略高,游离氧化含量略低,故应属红壤中的黄红壤亚类;海拔600米—1000米,发育着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强的山地黄棕壤:海拔1000米—1300发育着山地酸性棕壤。在1300米左右的地形低平处,发育有部分山地灌丛草甸土。1000米以上,裸岩面积大,可用的土壤资源面积甚少(裸岩占总面积的70%)。该地段,土壤常残存于岩石缝隙之间,形成特有的岩隙土壤类型,连片分布的土壤不多。

山脉关系

所属山脉

九华山属黄山山脉支脉,黄山山脉是皖南山地的中枢。主干沿北东向南西展布,绵亘150公里,东接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南蜿蜒至江西境内,北与九华山相连,南至屯溪盆地。主要分布于旌德县、绩溪县、石台县、歙县,黟县和黄山市之间,是长江下游与钱塘江的分水岭。

主要山峰

九华山群峰竞秀,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其实,“九华群峰之特出者以数十计,争峙其间者以数百计,称九十九峰,亦好事者概成其数,不能缕悉也。”(明·刘廷銮《九华山录》)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

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

耕地

九华山风景区范围内现有耕地面积约1027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3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平畈和冈丘地带。河谷平畈土地较平整连片,质量较好。分布在山冲、冈丘的耕地零散、坡陡、耕层浅,保肥保水性能差,有“碟子田,筛子塘”之说。耕地中水田以水稻为主。旱地以蔬菜、杂粮、油料、经济作物为主。

园地

九华山周边园地的面积约262公顷。主要有桑园、茶园和果园。桑园主要分布在东部乡镇,茶园主要分布在九华山周围。

林地

九华山林地面积约7900公顷。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北部的中低山丘陵区,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8.5%,林地主要土壤类型为砂砾岩、石灰岩(页岩发育所形成)。大部分林地土层浅、肥力水平低。主要树种为落叶、阔叶和针叶常绿类型。

居民社会用地

九华山风景区居民社会用地约600公顷,人均用地182平方米。周边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河流两侧,依山傍水而建。山区受地形限制,傍山脚散落而建,有很大随意性。

其它用地

九华山风景区用地还包括交通与工程用地(约800公顷)、水域(约1467公顷)、草地(约320公顷)、未利用土地(约100公顷)。草地主要在酉华、新河等地,表土层浅,封山育林的树种少,开发为林地十分不易。裸岩地主要分布在笔架山脉及东部的酉华、丁桥等地的石灰岩地区,难以利用。

植物资源

据调查,九华山共有高等(有胚)植物1463种,其中苔藓类126种,蕨类103种,裸子植物19种,被子植物1215种(包括亚种、变种及变型),分属176科633属。

园内古树名木众多,有449株,主要分布在九华街冰斗内,分属7个群落,即甘露寺群落、祗园寺群落、太白书堂群落、月亮湾群落、琵琶形群落、肉身宝殿群落和闵园群落。

动物资源

九华山山高林密,动物资源很多。动物区系大致情况是:

九华山兽类约48种,分8目17科。按其地理型划分,东洋界型36种,古北界型12种,两者比例为3:1;依种类划分,食肉目和啮齿目最多,偶蹄目居次。

九华山两栖类动物13种,分2目6科。按其地理型划分,属东洋界的11种,占84.6%;广布种仅黑斑蛙种、中华大蟾蜍2种。

九华山爬行类动物24种,分3目8科。其地理型属东洋界的17种,占73.9%;广布种6种,即鳖、北草螂、赤链蛇、黑眉锦蛇、虎斑游蛇和蝮蛇。

九华山鸟类168种及3亚种,分属15目38科。其地理型可分为两类;东洋界型81种,有80种在此繁殖;古北界型87种,仅37种在此繁殖。在117种繁殖鸟中,两者的比例为2:1。这显示九华山鸟类区系具有南北混杂过渡性,但倾向于华南区,不少华南区鸟类在此繁殖颇盛。按不同季节的留居情况,其季节性可属四类:留鸟65种,夏候鸟51种及1亚种,冬候鸟30种及2亚种,旅鸟21种。

旅游资源

九华山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千米,保护面积174平方千米,由11大景区组成。

33.3.3.png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九华山,古属陵阳山区,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曾由金陵上秋浦,更九子山名为九华”。

清人王琦考证,李白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冬,应友人韦权舆、高霁的邀请,聚会于九子山西麓的夏侯画家,互相吟唱,写了《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在诗序中说:“青阳县南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他吟唱的“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

道教文化

九华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据《福地考》载,九华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华山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据《福地考》载,曾有不少高道在九华山修炼,今仍在九华山流传着许多与道教有关的故事和诗文,九华山不少地名也都与这些道教人物和传说有关。东晋末至中唐之前九华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为流传的神话,折射了早期九华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九华山道教在唐代处于兴盛时期。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朝廷特——闽许道教信众在九华山营建开元观,并诏以馆元真。今观冲,即是开元观遗址。天宝年间(742—756年)建有仙坛宫,乾宁年间(894—898)高道赵知微建延华观,富丽堂皇。建于南唐大顺年间(890—891年)的保宁观、崇贞观等,都在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得朝廷赐额。自唐开元年间新罗僧盘乔觉卓锡九华之后,九华山被佛教信众崇枣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佛教日渐兴盛,信众云集,寺庙林立,香火不绝。道教在九华山的地位渐渐退居其次,在两宋时期,曾兴旺发达的延华观被佛教徒改建为“沙弥庵”,贞元年间(785—804年)修建的“甘贽道庄”也被改建成“龙门寺”。

明清时期,九华山虽然修建了云峰堂、玄夷堂、九华正院等道观,在太极洞、古仙洞、伏虎洞等古老的岩洞处有一些道人聚居,但道教的势力仍是日趋衰微,活动范围日益缩小。而佛教在九华山的地位则日益巩固,且得到帝王的敕赐和地方官府及广大信众的支持。在清至民国时期,道教的影响更为减少,还出现了僧道杂居的特殊现象。如据1942年九华山僧道名册统计,九华道院、太极茅蓬、海慧寺、净修茅蓬、西来庵等处共住有道士8人,女冠13人。解放后只有几个道士道姑在九华山一带活动。进入21世纪以后,九华山区又有少数道人恢复活动,但主要仅限于度亡、医卜等方面。

佛教文化

据旧志载,佛教初传九华,始于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来山创建茅庵,传经布道,但影响甚微,至唐开元末,新罗僧金乔觉卓锡九华,应化为地藏灵迹,遂成道场。从此,僧众云集,寺庙林立,香火不绝,九华佛山日益兴盛。

五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后,中国汉地佛教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时盛时衰,但“衰”是其趋势,而九华山佛教却“衰”中见长,影响与日俱增。其特点和原因概述于下。

地藏大愿的感召力,使九华佛山名闻遐迩。地藏,是大乘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的菩萨。《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故名“地藏”。他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发下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人们尊之为“地藏大愿”。据《神僧传》记载,佛灭度1500年后,菩萨降诞于新罗王家,名金乔觉。他出家后航海来九华,“遂证道于斯”。其后,佛子们认为地藏菩萨“应化在阎浮东土之九华,此东土众生莫大之幸,更九华莫大之幸也”。并颂扬地藏“功德无量无边,名号亦无量无边”。故地藏在民间有众多的崇拜者,如明嘉靖《池州府志》所言,九华“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叫呼膜拜,不绝于道”。此外,不少达官贵人,乃至旧上海青红帮头子,也“至诚”来九华朝山进香,捐款建寺,修桥补路,以期“赎罪积德”。

统治阶级的多方护持,寺院经济的发展,是九华佛教赖以生存的基础。九华山的庵堂寺院多为私人募建,虽无皇家直接敕建的寺院,但历代统治者往往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粉饰太平,也给予多方面的关注和扶持,促进寺院经济的发展。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一旦受挫,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九华山佛教必然受到冲击,轻则香火冷落,重则寺院遭毁。据说,元末明初40年内无和尚。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陷池州、青阳一带,随后占据九华山,庙宇几乎全部烧光。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山扫荡,九华山佛教再度濒临绝境。建国前夕,寺庙一片残败景象,昔日“莲花佛国”之盛况,已不复存在。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九华山佛教的兴衰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气候密切相关。

文物

寺庙

九华山现存寺庙共104座,化城寺等9座名刹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院;小天台等30座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寺院。各庙宇的海拔分布呈现两个集中趋势,分别是50—270米和540—810米,其中27座寺庙修建在山峰,大多集中在天台景区,如百岁宫和华严海慧寺;另外77座寺庙修建在盆地,主要集中在九华街盆地和中闵园盆地,如化城寺、海会寺、大觉寺等。

肉身

真身,又称金刚不坏之身、金刚舍利、全身舍利、肉身菩萨等,指已经得道的高僧大德在圆寂后不腐朽,被弟子信众供奉,继续教化人间的十分完整的遗体人像。汉传佛教早在晋代、隋唐和宋朝时就零星出现过肉身菩萨,到明清两代则更多,但迄今依然供奉的极为罕见,唯有九华山。自唐代开元年间,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4尊,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人为焚毁七尊(其中有三尊道士真身),现在依然有6尊供信徒顶礼膜拜,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摩崖石刻

九华山历史上文人雅士除以诗文赞美,还留有数百处摩崖石刻,分布于全山各景点。

可移动文物

九华山藏有唐代贝叶经,清康熙、乾隆墨迹等2000余件珍贵文物。

庙会

九华山庙会,亦即地藏庙会,是为纪念地藏菩萨生日而兴起的大规模民间朝觐节日活动。七月三十日是指农历,如果该年没有七月三十日,就将地藏生日定在农历七月二十九日这一天。

九华山传统庙会内容丰富精彩:唱目莲戏、傩戏,举办龙灯狮子灯会,举办阴骘大会、水路法会、地藏法会等各种经忏佛事活动,山上一时云集土特产品,成为商贸的集散地。七月三十日当天,朝拜信众涌向地藏肉身殿,燃香膜拜,祈福许愿,不分昼夜绕着地藏塔打转,口念佛、菩萨名号。

九华山传统庙会于1983年恢复,并连续举办了29届,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十二个对外公布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于2006年12月登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登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文

九华山自晋唐起,有众多诗词文人游历,存有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

自唐代李白开始至晚清的1200年间,赞颂九华山的诗歌可以查到的总共有800余首。

特产

九华毛峰

九华山种茶历史悠久。据记载,唐时就有种植,品种有“金地源茶”“茗地源茶”等。宋时又增加“天台云雾”“九华龙芽”等良种,这实际上就是现在的“九华毛峰”“金地雀舌”的前身。明、清时九华山种茶更加考究,制作方法由蒸煮改为炒青,使茶叶的色、香、味均具上乘。后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九华名茶失传,制作粗放,产量剧减。

建国后,国家对发展九华毛峰茶极为重视,积极改造老茶园,引进新品种,新辟茶园600余亩。为适应九华山对外开放的需要,1983年九华山名茶恢复试制,由安徽农学院茶叶系和九华山管理处承担科研任务。在茶叶专家陈椽教授具体指导下,科研人员经过四年努力,取得重大成果。1986年度“九华毛峰”、“金地雀舌”被评为省优产品;1987年度九华山凤凰松牌“东崖雀舌”被评为部优产品。

黄精

黄精在九华山普遍生长,九华山制作黄精,以野生黄精为原料,群众自发采挖。数量较少,价格昂贵,供不应求。

石耳

石耳俗称石皮,为地衣类低等植物。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九华山天台及九子岩悬岩上有寄生。

竹笋

竹笋别名竹萌、芽芽。九华山盛产毛竹和元竹,冬春笋芽出土,山农将部分不易成竹的笋芽采回,加工成笋干、笋衣或笋片。竹笋味鲜可口,历来为九华山名产。

鹰嘴龟

鹰嘴龟是珍稀的爬行动物,喜阴湿,长年生长在背阴的山沟或石缝中。主要分布在九华山南台、小天台、桥庵、刘冲一带。

棘胸蛙

棘胸蛙又名石鸡,在九华山分布很广,数量较多。其肉嫩鲜美,为名贵佳肴。石鸡亦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滋补之功效。

东方蝾螈

九华山称东方蝾螈为“娃娃鱼”,旧志将其称为“九华三宝”之一。根据调查,九华山并未发现有真正的娃娃鱼,旧志所指的“娃娃鱼”,实为东方蝾螈。

所获荣誉

2023年7月5日,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九华山风景区为第二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阅读量:64 更新时间:2024-12-23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形成演变
  4. 位置境域
  5. 地理环境
  6. 山脉关系
  7. 资源状况
  8. 历史文化
  9. 特产
  10. 所获荣誉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