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扬子鳄

鼍科鼍属动物

扬子鳄(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鼍科、鼍属动物。古代被称作鼍(tuó),民间俗称“土龙”或“猪婆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鳄类。总体长1.5-1.8米,该物种的尾长与身长相近。头较狭长、头顶略高、吻短且平扁、吻端钝圆;外鼻孔位于吻端背面,具活瓣。有鼻瓣,鼻瓣可开可闭;瞳孔纵裂,眼为全黑色,且有眼睑和膜。颈短,躯干粗阔,背腹略扁;尾长而侧扁;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前肢5指无蹼,趾端有爪;后肢4趾半蹼。泄殖孔纵裂,交接器1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

  • 中文名
    扬子鳄
  • 别名
    鼍、中华短吻鳄、猪婆龙、土龙
  • 国际濒危等级
    极危
  • 中国动物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爬行纲
  • 鳄目
  • 鼍科
  • 短吻鳄属
  • 扬子鳄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亚纲
    双孔亚纲
  • 命名者及年代
    Fauvel, 1879
  • 保护级别
    CITES 2023年版附录Ⅰ

基本信息

栖息于河道沿岸低矮、宽阔、肥沃的山谷中的残留湿地和人工林下边缘的低丘陵山谷中的池塘。有冬眠习性,夜间较活跃。扬子鳄的活动除了晒太阳、游动外,也包括日常捕食、争夺领地、竞争交配、筑巢孵化等行为。扬子鳄有发达的嗅觉、视觉和听觉。以鱼、虾、螺、河蚌以及蛙类为主食。雌性每窝产10-40枚卵,孵化期约为60天。

扬子鳄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分布区逐渐收缩至长江下游流域。野外种群几乎全分布于安徽省南部5个县区构成的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中,被分割为大约20个相互隔离的小种群。

扬子鳄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至今还能找到早先恐龙等爬行动物的特征,因此,扬子鳄被称为“活化石”。列入IUCN极危(CR)。列入CITES附录Ⅰ。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动物学史

进化

扬子鳄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现存数量稀少,已濒临灭绝。在古老的中生代,它和恐龙一样,曾经称霸地球。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绝灭了,而扬子鳄和其它一些爬行动物却幸免于难。扬子鳄的故乡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它们的祖先曾经是陆生动物。后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迫使扬子鳄学会了在水中生活的本领,所以,它具有水陆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广阔的活动天地。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成了生物进化史上的“老寿星”。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能找到早先恐龙等爬行动物的特征,因此,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扬子鳄是一种现存鳄类中体型很小、行动最迟钝、性情最温驯的鳄类。它与美国的密西西比鳄是近亲,它们的近祖所处年代可追溯到距今8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远祖所处年代则可追溯到2亿年前的三叠纪。扬子鳄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动物,有1.5亿多年进化史,与恐龙属同一时代。

关于扬子鳄的最古老确切记录来自日本的晚新世,距今约300万年。更新世化石表明,扬子鳄的分布范围曾经更加广泛,向北延伸至山东,向南延伸至台湾海峡。

分类

187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伯特·奥古斯特·福维尔(Albert-Auguste Fauvel)在对中华短吻鳄进行详细研究后,第一个将其命名为"Alligator sinensis"(扬子鳄),并将其与美洲短吻鳄同归于短吻鳄属。

1947年,有人建议将扬子鳄与其美国亲种分开,因为扬子鳄的上眼睑有骨板。凯门鳄有这种骨板,而美洲鳄则很少出现。当时,人们认为美洲鳄根本不会有这种骨板。这导致人们认为扬子鳄与其他鳄鱼的关系介于凯门鳄和美国短吻鳄之间。斯里兰卡生物学家德拉尼亚斯(Paulus Edward Pieris Deraniyagala)于同年描述了凯门鳄属,其中也有扬子鳄,因此将其学名为“Caigator sinensis”。然而,古生物学表明,扬子鳄是从其他现已灭绝的鳄鱼属成员进化而来的。这一点以及美国短吻鳄的眼睑上确实偶尔有骨板的事实,使得“Caigator sinensis”现在被归类为“Alligator sinensis”的同义词。

尽管有多项研究比较了这两种鳄鱼的生物化学、组织学和其他各个方面,但生物学家们仍然没有就美国短吻鳄和中国短吻鳄属于同一属达成共识。

发现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临汾地区文化局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1)中写道:在大型墓中,成对的木鼓与罄、陶异型器同出,放置位置固定,鼓身皆竖立桶形,当为树干挖制而成,外壁着彩绘,鼓皮已朽,但鼓腔内常见散落的鳄鱼骨板数枚至数十枚不等,由之可证原以鳄鱼皮蒙鼓,即古文献中记载的鼍鼓无疑。

陶寺墓地属于龙山文化,C14(年龄校正数据)测知约距今4290±130-4130±95年(41页),这就将鼍的认识往前推到四千二百年左右了。

1.从甲骨文字的象形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就已经认识了鼍。要是追溯到文字起源,更可以推移到四千年前的夏代。近年来的考古发掘,甚至还能寻根索源到七千余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食余所弃的鼍之遗骸,并可由此确定其北起豫鲁,东南至浙江省余姚的分布区,这个范围要比现在更为广泛。

2.按照文字记述,产鼍地区限于长江中、下游温润的湖泽地带。

3.周代人以其皮冒鼓,称作鼍鼓。

4.大量出现于春夏季节,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季夏之月),数量多到可以与鱼、鳖并论,已当作寻常肴馔之物而“易得而贱之”。

5.根据其出蛰入眠的活动规律作为物候的指标动物。

6.许慎首先正确地描记了鼍的形状:“水虫,似蜥蜴,长大”。

7.汉代开域南海,初知有鳄,并明确地与鼍区分为南北异产、各不相同的两种动物:南海(或日南)之鳄,“吞人即浮”(《说文解字》),而长江之鼍“皆不害人”(高诱注《淮南子》),从生活习性及产地也判别了鳄、鼍之异。

8.汉、魏之间已用其甲入药(鮀鱼甲即鼍甲,见《神农本草经》中品)。

9.陆玑(约公元250年)记其生卵大如鹅卵。

10.张华(公元265-290年)记“其声如鼓”,又记“南海有鳄,状如鼍”,更进一步明确了两者异同之所在。

11.唐开元中(约公元730年),陈藏器云:“既是龙类,应去其鱼”。用现代分类学术语来说:“既与蜥蜴同纲,应从鱼类总纲中剔除出去”。

12.《蜀本草图经》(公元935-965年)记“鼍生湖畔土窟中,……长丈余,背尾具有鳞甲,今江东诸州皆有之”,所叙述的鼍生境、体形和地理分布都很精确。

13.“性嗜睡,常闭目”(《本草拾遗》)。

14.“夜则鸣吼”,“肉色如鸡”(苏颂《图经本草》,公元1060年)。

15.“将雨则鸣”,“以鼍谶雨”(《埤雅》,公元1056-1086年)。

16.鼍穴极深,渔人以篾缆,系饵探之,候其吞钩,徐徐引出。(《本草纲目》,公元1552-1578年)。

这十六点,直到当代都是正确的科学记述。

马可·波罗是第一个在中国以外写到扬子鳄的人,他在1200年代后期来到中国。他在途经云南时描述过这样一种生物:它们的头部两侧各长有一条前肢,身体后部两侧各长有一条类似于鹰或狮子爪子那样的脚掌,他说扬子鳄白天住在“洞穴”里,晚上捕猎,人类以它的肉和皮为食,它的胆囊有多种药用价值。他表示,在中国的湖泊、河流和泉水中发现了扬子鳄。

1656年,牧师马蒂诺·马蒂尼(Martino Martini)写道,扬子鳄生活在长江中,当地居民“非常害怕它”。与马可·波罗不同,马蒂尼使用中国文献中的信息来描述扬子鳄。

后来,人们认为,如果僧侣们购买圈养的扬子鳄并将其放生,扬子鳄会给佛教僧侣带来功德。

1869年,罗伯特·斯温霍(Robert Swinhoe)在上海的一次展览中看到了一只扬子鳄,并于次年写道:“1869年2月,一些中国人在上海展出了一条他们称之为‘龙’的鳄鱼,他们声称这条鳄鱼是从江苏省的一个洞里挖出来的。这是一条大约1.2米长的小鳄鱼,他们把它养在温水中。他们通过展示它赚了这么多钱,以至于拒绝出售它。当然,我无法猜测它的种类,但我仍然认为这个事实值得记录下来,因为它证明这个物种确实存在于中国。”

111.png

命名

通过古生物学,已经可以证明扬子鳄是从灭绝的鳄鱼属物种进化而来的,尽管所有生物学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最终扬子鳄获得了学名"Alligator sinensis"。属名"Alligator"来自西班牙语"“lizard”(蜥蜴)一词,种名"sinensis"来自拉丁语"sinaensis"意为“中国”。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类。其在古代的称谓“鼍”在甲骨文中已明确出现,说明中国人对扬子鳄的认识和记录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此后,“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持续存在。

1879年,法国在华海关工作人员、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阿尔伯特·奥古斯特·福维尔(Albert Auguste Fauvel)基于从芜湖、镇江和鄱阳湖收集到的4个标本,将扬子鳄鉴定为鼍科鼍属的一个新种,并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Alligator sinensis”。

“鼍”在中国文字记载中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且繁布于长江中、下游,是国人常见的动物,只是由于现代分类学在中国起步较晚,缺乏分类学家,不能依据林奈双名制原则对各种动物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描述,予以公开发表,因而当李元还在写著《蠕范》一书时,上海海关职员阿尔伯特·奥古斯特·福维尔(1879)却已用科学的动物分类学方式写记和发表了鼍这个“新种”,而"Fauvel"也就成了为鼍命名的定名人。旧时名物之学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以书考书和很少亲自参与实践,但是毕竟还是有许多实事求是、审慎踏实、依据目击身验而后记录下来的学者及其著作。

古籍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有关鼍的记载。

《诗经·大雅》中“鼍鼓逢逢,矇瞍奏公”是中国较早对鼓的描述。也正是由于鼍之鸣声如鼓音,古人便想到用其皮来张鼓或在鼓面上铸鼍皮纹。“猎鼍蒙鼓”最早可追溯到氏族时期,之后,其逐渐从打击乐器演变为礼器和军鼓。《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提到,在长安上林苑中就有六面灵鼍大鼓。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有关扬子鳄的记载。

《山海经·中次九经》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黾,多产鼍。

《毛诗·文王灵台》鼍鼓逢逢。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伐蛟取鼍。

《说文》鼍,水虫,似蜥蜴,长丈所,从龟单声。

《汲冢周书·王会》会稽以鼍。(注:其皮可以冠鼓)

由于扬子鳄会在雨天鸣叫,又善夜鸣,其声犹如击鼓打更,因此,江淮地区的人们常把鼍鸣称之为“鼍鼓”或“鼍更”。《淮南子·坠形训》中记载:“雷泽有神,龙身人头,会鼓其腹而熙。”经考证,这里说的“神”就是扬子鳄。

古人还喜爱食用鼍肉。据《礼记》、《本草图经》、《埠雅》、《本草纲目》中记载,扬子鳄为:“羞(馐)物”“合药鼍鱼甲”“鼍身具十二生肖肉”“南人嫁娶,必得食之”。结合在约7000年前先民聚落遗址发现的扬子鳄遗骨,可见人们对其进行捕食由来已久。

在全唐诗中,有大量记述鼍的诗句。杜甫在游历山东时有“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李商隐在《隋宫守岁》中有“远闻鼍鼓欲惊雷”。

据明代学者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当时亦称作猪婆龙的扬子鳄,与自己的姓氏“朱”进行关联,下令剿灭扬子鳄,使江浙一带的扬子鳄惨遭“灭顶之灾”。

亲缘物种

学术期刊《科学报告》2023年7月13日发表了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研究人员描述了一个来自泰国的新古代短吻鳄属物种“Alligatormunensis”和扬子鳄的相似性,例如上颚有小开口,颅顶有脊,鼻孔后方有抬高的脊,据此提出这两个物种亲缘关系很近,或在长江——西江和湄公河——湄南河河流系统的低地有共同的祖先。据推断,青藏高原东南部在23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的海拔增高,可能导致了不同种群分离,演化成两个单独物种。

形态特征

尺寸

扬子鳄是中、小型鳄类,雄性从鼻子到尾巴的长度可达2.2米,平均大小为1.5米。雌性的长度可达1.7米,平均约为1.4米。体重约60千克。体形如蜥蜴而大,头部前段低平,后段隆起;头长为头宽的1.5-1.75倍,通常雄鳄头部较宽。吻短而扁平,边缘大体平行而向前汇合,并有波状起伏,吻背有雕蚀纹。外鼻孔两个,踞于吻端,下有肉突承之。

头颈

扬子鳄的头骨为原始的固接型,所有骨块紧密连接而结实,有双颞窝和上、下颞弓。颅骨和吻部平扁粗短,骨的表面布有明显的雕蚀纹和细小的气孔、气窦,以及隆起的骨嵴(眶间嵴和眶前嵴等)。吻端圆钝,背、腹面都由两块前颚骨构成,左、右前颚骨在腭部前内侧合围成一卵圆形的前颚孔。颈短,略微细狭,紧连头和躯干而不能活动。颈鳞(nucha)3对,排成横列,通常后对比前面2对小或合并成一枚,每枚颈鳞的外侧起棱,内缘则左、右与中线相接。

腭部平坦宽阔,上颚骨与前颚骨以"W"形骨缝相接,后缘与腭骨连接的骨缝呈凹形。左、右翼窝分居于腭骨及外翼骨之间,约2倍大于外鼻孔,上通眼窝,直至颅顶两侧。外翼骨的外侧连接粗壮的轭骨,轭骨与眶后骨接合构成分隔眼窝及下颞窝的眶后柱。

枕骨4块,上枕骨短小,位于颅背后端的正中,不进入大孔的边缘;单枚枕髁由基枕骨和外枕骨共同参与构成,枕髁背面正是大孔的腹缘,髁的前腹正中有一漏斗状小孔,即左、右耳咽管的共同开口,由此向内,经两侧的分支通到方骨和耳囊之间的中耳室和鼓室。下颚由左、右两半的骨弧构成,各含6块骨片;前端低平,由左、右齿骨相接而成的下颚联合,后端较为高厚,以关节骨的凹面与颅骨上的方骨关联;下颚外侧于齿骨、上隅骨、隅骨之间有一大型的下颚外窗,内侧在夹板骨中有一细狭的下颚内窗。

眼睛

眼卵圆形而大,略为外突,侧向而微仰,瞳孔纵裂;有上、下眼睑和透明的瞬膜,上眼睑1/2-3/4角质化或软骨化,表面粗糙,突起成颗粒状;下眼睑的后内角有润湿眼球的哈德氏腺(又名瞬膜腺nictitating gland),前下角有较小的泪腺,这两者的分泌物都由泪管通出到眼球表面,扬子鳄在蛰眠期或眼球受碰撞时能泌出大量分泌液以润湿眼球,这就是所谓的鳄鱼“眼泪”。两眼间有连续不断的眶间嵴而无纵行的中棱;眼前另有较弱的叉形眶前嵴。耳孔位于眼的后方,细狭如缝。

眼窝甚大,长和宽都大于外鼻孔的两倍,位于额骨两侧而以眶后柱与颞窝隔开,眼窝底部直通颅骨腹面的翼窝;眼窝前缘的内、外侧分别为前额骨和泪骨,而眶间隔则由左、右腭骨的侧突相接合成,并往前延续到鼻间隔。眼窝前有泪腺分泌物通出的泪腺孔。下颞窝略呈圆形,位于颅骨的后外侧,颞窝的外侧是轭骨和方轭骨组成的下颞弓,颞窝的前内缘由眶后骨及鳞骨共同合成上颞弓,窝的后缘主要以方轭骨为界。上颞窝卵圆形而小,长大于宽,踞于顶骨、眶后骨、鳞骨之间,后两者同时又构成了下颞窝的上颞弓。

耳鼻

鼻骨狭长,尖出的前突越过外鼻孔而楔入前颚骨的前部,后缘与额骨相接而介于前额骨之间。外鼻孔内被前颚骨嵴和鼻骨前突构成的骨隔所分隔,此外鼻咽道内还有由犁骨形成的鼻间隔,鼻咽道最后于翼骨后端的内鼻孔开口至咽部。内鼻孔后缘有凸起的半圆形骨嵴,嵴后两侧各有一乳突状的后突。耳孔和外鼻孔都有专司开关的肌肉性活叶瓣。紧挨头背后缘,两侧各有一行向后斜出呈弧状排列的枕鳞3-4枚;枕鳞后方的颈背部有4枚左右对称而排成方形的小形后枕鳞,前面2枚几呈颗粒状。

口齿

资料显示,成年扬子鳄能够爆发出高达600千克的咬合力。口大,两颚长度约为头长的70%-90%;舌粘连固着于口腔底部,略能上下挺动而不能前后伸缩;两颚都有锥形、尖端向内而大小不等的槽生齿,齿式(18-19)/(5+13-14),最后4-5枚齿的齿端平圆,呈臼齿状,适于咀嚼磨碎食物;新生齿在旧齿内列长出,有时可见正在推移进行更换的新齿;上颚齿18-19枚,其中含前颚齿5枚,均匀排列,以第四齿最大,第五齿后方的9-10齿齿冠较小而圆钝,分别着生于齿槽内,其后的4齿紧密并连,置于一个共同的齿槽中(幼鳄阶段各别分生)。下颚齿在闭口时置于上颚齿的内侧;下颚第四齿最长大,称为獠牙或犬齿,闭口时嵌入上颚骨和前颚骨接缝处的一个凹槽内而不显露。下颚内侧的喉部每边各有一裂缝,内通颔腺,腺囊大如胡桃,内有淡棕色的结晶,交配季节分泌物能发出浓郁的气味以招引异性。口后咽前有肉质的腭帆,可用作隔开口腔和咽部,使扬子鳄置身水下或咬住猎俘时,只要鼻孔露出水面,即可进行正常通气呼吸。

躯干

躯干矩形平扁,约为头长的两倍以上。背鳞17(偶为18)横列,躯干中段的纵行背鳞大而起棱,后段中间的两行鳞片高棱成鬣,当后行抵达第十六、第十七尾椎处即成单行尾鬣,直至尾梢(33-34节)。每片脊鳞两侧的前缘下方,各有一个背腺,自颈部至尾基形成两行纵列的皮肤腺,似为萎缩的皮脂腺。腹鳞矩形,纵行横列成26-28行。

四肢粗壮,后侧方的鳞片起棱,但不形成锯缘;5指游离无蹼;后肢略长,4趾,第五趾萎缩,趾间1/3-1/2有蹼;内侧3指、趾有爪。尾长而侧扁,超过头和躯干的总长度。

泄殖孔

泄殖孔纵裂,雄鳄泄殖腔内有单枚交接器,长而有深沟,沟侧是成对的海绵体,充血则坚挺,能突出体外进行交配。两性的泄殖腔内都有一对臭腺,可通过泄殖孔两侧的缝隙将分泌物排到体外,与颔腺同有招诱异性的功用,交配季节腺体特别发达,分泌量也更多。

体色

扬子鳄背部深橄榄色或灰黑色,横有黄色斑点,幼体时连成横纹;体侧和体腹颜色比较浅淡。雄体较长大,婚期(6月上旬)常在背面从头顶到尾部出现大小不等的肉红色斑块,7月下旬逐渐消失,又恢复原来的褐绿色。扬子鳄的染色体2n=32。

幼鳄

幼年扬子鳄与成年扬子鳄非常相似,只是幼年扬子鳄的身体上有明显的黄色条纹。它们的身体上平均有5条带,尾巴上有8条带。随着成年个体的成熟,它们的颜色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栖息环境

扬子鳄主要生活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湿地、沼泽、池塘、湖泊以及淡水河流和溪流中常见。

三种主要栖息地类型是:

主要河道沿岸低矮、宽阔、肥沃的山谷中的残留湿地,以稻田为主:这种是一些历史残留湿地,与扬子鳄的原始栖息最接近,现已基本为农田所包围。这类栖息地水生植物和饵料生物丰富,可以为扬子鳄提供很好的食物来源。但此类栖息地由于农药化肥使用造成的污染对当地扬子鳄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使扬子鳄赖以生存的水源水位波动较大;

低丘陵山谷(小于100米)的中间池塘,但池塘上方山谷有大量农业;这种是丘陵山体的中间地带,是水系支流山谷间的池塘,这种类型的栖息地较为多样,干扰较少、污染较小;但这类栖息地水位常受农业灌溉等因素而不稳定。

位于水稻种植上边缘和人工林下边缘的低丘陵山谷(小于100米)中的池塘。这一种是生活在丘陵山地的水塘,人为干扰较少,几无农业污染,但这类栖息地因山地土壤等因素,水生植物较难生长,饵料生物量不足。

由于扬子鳄生活在北纬相对较高的地区,它们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洞穴中冬眠(夏眠)。洞穴可能很复杂,有地上和地下的水塘,还有许多气孔。这些洞穴的广泛使用及其非常隐秘的行为使扬子鳄能够栖息在人口稠密地区的湿地栖息地。

从当前的分布区域上看,各片区内不同塘口间的扬子鳄之间可以相互扩散、迁移及交流,但因地理隔离情况明显,不同片区间的扬子鳄种群交流受到限制。

222.png

分布范围

原产地(留居):中国(安徽);

存在不确定性:中国(江苏、浙江)

扬子鳄的化石记录范围广布于整个中国东部和中部,甚至在新疆和海南也有记录。中国古籍文献中记录的“鼍”分布范围依然十分广阔,主要为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中下游以及钱塘江流域。20世纪以来,分布区显著缩小,限于长江下游。

到20世纪50年代,扬子鳄的分布范围进一步被压缩到长江以南江西彭泽、安徽黄山、至江苏和浙江的太湖一带,在地势低缓的湖泊、溪流等湿地环境中可发现扬子鳄。70年代之后,由于农业扩张和不断捕杀,扬子鳄的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减为安徽南部和邻近浙江很有限的区域。1979年,浙江省长兴县尹佳边农民将11条野生扬子鳄捕获,进行圈养繁殖,此后该县仅残留1-2只野生扬子鳄。

1982年,浙江省安吉县农业部门在西苕溪发现3条野生扬子鳄,此后此地再未发现扬子鳄。

到80年代末,只剩下安徽省东南部的5个县市(南陵、泾县、广德、郎溪和宣城)还有稳定的扬子鳄种群生存。

生活习性

行为

扬子鳄是地球纬度的最北限分布的鳄类物种,有冬眠习性,每年从11月下旬开始进入冬眠期,4月下旬左右出眠;5-10月份为活动期,夜间较活跃。4月下旬、平均温度达到16℃以上时,扬子鳄将全部出洞,开始正常活动。从5月中下旬开始,随着温度进一步攀升,扬子鳄活动将更趋活跃,进食需求也愈加旺盛,除了晒太阳、游动外,扬子鳄的日常捕食、争夺领地、竞争交配、筑巢孵化等行为也都开始了。

扬子鳄的组织结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与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相适应。如发达的嗅觉、视觉和听觉与陆上捕食、营巢等行为相适应,特殊的肺小腔结构及味蕾构造又具有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血糖浓度的季节变化与扬子鳄的冬眠期、活动期或繁殖期的周期性交替相适应。

穴居

扬子鳄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度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有时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躲避敌害或追捕食物。

扬子鳄的性情较温顺,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在繁殖期脾气暴躁时才会有攻击倾向,但这种攻击通常并不能对人形成实质性的伤害。

声音

扬子鳄为了适应植被茂盛的栖息地环境,其声信号的主频率都非常低(低于500Hz),低频率便于声音在植被茂盛的环境中传播;雌、雄扬子鳄在合唱中对同性和异性的吼叫信号反应相同,这揭示出扬子鳄并不是像以往文献报道的无尾两栖类和其它一些动物那样是通过叫声来选择配偶和竞争异性的,而可能是为了召集四处分散栖息的个体聚集到同一水体,为在有限的交配期内完成多次交配做准备。

扬子鳄能发出五种类型的叫声,其中“哄——哄——”声是山雨欲来的象征。这种单调的吼叫声,常常在天气闷热、气压下降、风雨雷电将至时鸣发。

食性

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因此扬子鳄可长时间不吃东西。扬子鳄以鱼、虾、螺、河蚌以及蛙类为主食,有时捕食龟鳖、禽类以及小型哺乳类动物。在发现合适体型的猎物时,它们会发起突然袭击,靠“武力”将猎物拿下。但很多时候,它们还会采用“坐等”的捕猎方式:身体浮在水面假装是枯木,待鸟类、蛙类等驻足停留时,它会缓慢下沉身体,引导目标物向其头部移动,最终一举拿下。

生长繁殖

交配

繁殖季节从夏初开始,最繁忙的时间是6月中旬。此时,它们变得更加具有领地意识,并且对彼此更具攻击性。雄性和雌性的下颏都有一个麝香腺,可以产生气味来吸引异性。雄性和雌性都会发出吼叫或咆哮来传达它们的位置并找到伴侣。雄性扬子鳄是一雄多雌的,一只雄性可以在一个交配季节让几只雌性受精,雌性每个繁殖季节只有一个配偶。扬子鳄通常在5月开始从巢穴里出来晒太阳。6月,随着气温的升高,它们开始在水中交配,体内受精。

筑巢

到了7月初左右,雌性将开始寻找筑巢的最佳位置。它们会在水道附近筑巢,如果可能的话,也会在洞穴附近筑巢,为此,雌性会使用树叶、泥土、树枝和腐烂的植物。巢很大,高可达40-70厘米。扬子鳄更喜欢在没有人类存在的偏僻地方筑巢,例如河流或沼泽中心区域的岛屿或小岛。每年的筑巢区域通常是相同的,但由于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或气候变化,其位置可能会有所不同。雌性扬子鳄在湖泊或河流周围的土地上,用周围的植被和泥土筑巢。雌性将使用前后肢的协调运动在中心形成一堆不到1米高的土堆巢,该巢穴通常位于居住的洞穴附近,这样雌性就可以在孵化过程中照顾它的巢穴。

产卵

雌性通常在夜间产下10-40枚卵,这些卵是鳄目中最小的,长6厘米,直径3.5厘米,重约45克。鳄卵为灰白色,比鸡蛋略大。卵产于草丛中,雌性会用腿和鼻子用植物残骸覆盖巢穴。雌鳄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卵上面覆盖着厚草,此时已是夏季最炎热的季节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腐烂发酵,并散发出热量,鳄卵正是利用这种热量和阳光的热能来进行孵化。在孵化期内雌鳄经常来到巢旁守卫。雌性会保护巢穴免受周围捕食者的攻击,经常造访,而雄性则不参与。

孵化

孵化期取决于天气,理想的孵化温度是白天和晚上25-26℃。在寒冷的日子里,植物材料的分解有助于提高和维持巢内的温度。温度越高,出生率越高。幼鳄将于9月孵化。雌鳄在巢边听到仔鳄的叫声后,会马上扒开盖在仔鳄身体上面的覆草等,帮助仔鳄爬出巢穴,并将自己的后代带到水中。雌鳄甚至可以通过在嘴来慢慢滚动卵壳,并通过将鳄卵压在口腔顶部和舌头之间轻轻敲碎卵壳来帮助孵化的幼鳄破壳。仔鳄体表有桔红色的横纹,色泽非常鲜艳,与成鳄体色有明显的不同。

硬壳卵一旦在巢中产下后幼鳄就开始发育。性别是由孵化过程中鳄卵的温度决定的。在较低的孵化温度下——低于28℃时孵出的幼鳄是雌性,而在高于33℃的较高温度下孵出的则是雄性。因此,根据巢穴的温度,巢穴里产生的大部分仔鳄为同一种性别的。同样,巢穴可以根据卵埋在什么层、多深或多浅而产生不同的性别。扬子鳄产生偶数即同等的雄性和雌性的临界温度为31℃。孵化期约为70天。孵化的幼体重约30克,平均略长于21厘米。

生长

在幼鳄快破壳时,雌鳄会分秒不离,时刻注意巢内的声音,一旦有响声,代表着仔鳄诞生了,雌鳄会快速扒开覆盖在幼鳄身上的杂草,并帮助幼鳄爬出巢穴,带到水池里。雌性扬子鳄会和幼鳄一起度过第一个冬天。扬子鳄在生命的前5年,生长迅速。该物种的性成熟期为5-7年。在圈养条件下,它们能生活到50多岁。

333.png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7月31日——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23年版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爬行类(2020)》——极危(CR)。

种群现状

1981年,中美科学家在安徽省扬子鳄主要分布区联合实地调查估计,野生扬子鳄鳄数量为300-500条。

1994年,扬子鳄保护区调查实发现77条野生个体,外推估计野生种群总数量为664-740条,但种群年龄结构呈现为幼年个体数量偏少。由于外推方法的偏差,该调查结果可能存在很大的高估。

1998-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明和丁由中,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美国学者JohnThorbjarnarson等合作,对扬子鳄开展了长期、大量和多种方法的研究,发现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120条左右,被分割为至少23个数量不等、相互隔离的小种群。野外种群的繁殖潜力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且缺少雄性个体。

2015年,扬子鳄保护区调查实发现63条野生个体。

2019年起保护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繁育扬子鳄野放行动,扬子鳄的野外种群数量明显增长。截止2020年底,在日常巡护中累计发现放归野外的扬子鳄产卵20窝,共计366枚,自然孵出幼鳄215条。

2024年8月12日,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的长兴县,经过40年努力,扬子鳄数量从11条发展到9000多条,并以每年500条左右的速度增加。

2024年11月8日,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数据分析,安徽省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连续4年保持增长,现约1620条,分布点位增加至358个,2024年野外扬子鳄产卵41窝947枚,创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新高。

主要威胁

野生扬子鳄原生存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由于人口稠密且近百年来发展较快,其栖息地不断被开发为耕地鱼塘等农业用地,以至于扬子鳄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种群数量锐减。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扬子鳄经历了快速的分布区退缩和种群数量下降,主要致危原因为大量的栖息地丧失和人为捕食。随着80年代安徽扬子鳄保护区的建立,90年代以后人为捕杀威胁逐渐减少,但由于适宜的自然栖息地面积十分有限且高度破碎化,扬子鳄种群数量难以自然恢复,人工种群也缺少适合的野放场所,环境污染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成为潜在的威胁。

保护措施

立法保护

1992年,中国在CITES成员国大会上提交通过了《扬子鳄人工商业性圈养登记建议》提案。

2024年6月,为进一步加强对珍稀野生动物扬子鳄的司法保护,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安徽首份扬子鳄《司法保护令》,列出了九条禁止性条款,全面禁止猎捕、杀害、出售、购买、利用、食用扬子鳄以及破坏其生存环境等行为。

建立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1982年,安徽省成立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扬子鳄及其栖息地。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皖南低山丘陵区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地跨宣城市的广德市、郎溪县、宣州区、泾县以及芜湖市的南陵县,总面积185651公顷,由8个片区构成,分别为朱村片、高井庙片、杨林片、红星片、夏渡片、双坑片、中桥片、长乐片。其中核心区面积为5188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94%;缓冲区面积为2506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3.50%;实验区面积为10871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8.56%。

2019年,宣州区人民政府对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林片区、红星片区和夏渡片区范围及区划调整。

在上海,能看到野生扬子鳄的地方是崇明东滩湿地公园。东滩湿地公园从2007年起,通过引入成年个体、栖息地改造等方式,循序渐进开展扬子鳄的野放和种群扩大工作。此外,公园管理方精心打造多处“观鳄点”,并推出“夜寻扬子鳄”等综合科普体验项目,将保护扬子鳄的生态理念不断向大众传递。2023年夏天,在公园各处观察到6个扬子鳄孵化巢穴,二龄鳄数量也达到新高。

人工圈养繁育

1979年,安徽宣州市夏渡镇成立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从野外捕捉212条成鳄进行人工圈养繁殖。1981年,实现圈养条件下的产卵孵化。1988年人工繁殖子一代性成熟参与繁殖。此后,该中心每年出生约1500条幼鳄,至1999年扬子鳄总数达到约9000条。

该中心扬子鳄总数超过15000条,并通过租借种鳄的方式异地养殖,进一步扩大扬子鳄的繁殖率。2007年向南京汤山扬子鳄繁殖基地投放670条种鳄。2012年向芜湖大江扬子鳄繁殖基地投放200条种鳄。

1979年,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尹佳村农民自发成立“长兴尹佳边扬子鳄保护区”,将11条野生扬子鳄捕获放入0.1公顷的鱼塘中,进行圈养繁殖。1988年,经长兴县申请,浙江省林业厅批准建立“长兴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2002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浙江省扬子鳄种源自然繁育研究中心”。2007年5月,保护区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301公顷。

20世纪50年代少数扬子鳄被交换到国外,在美国和欧洲的动物园中成功繁殖成功。2006年,12只美国动物园中的扬子鳄被引进回来丰富国内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野化放归

自2002年起,高井庙林场放归地开展了扬子鳄栖息地的恢复建设。利用该林场山坳低洼的自然环境,筑坝建塘,培植水、陆适宜植被,投放鱼、螺、蚌等水生动物培育食物链,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截至2017年,恢复建设扬子鳄栖息地水塘46个,恢复湿地300公顷。

2003年,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栖息地保存较好的红星保护点首次野放了3条体格健壮、血缘较远的成年扬子鳄。为期7个月的无线电跟踪监测发现被野放的扬子鳄均未离开栖息地,次年还产下1窝鳄卵。由于存在“人鳄争地争水”的矛盾,当地老百姓产生抵触情绪。再引入策略调整为由现有的栖息地转向新恢复的栖息地,选定郎溪县高井庙国有林场为新的再引入地。

2006年,安徽扬子鳄保护区在高井庙林场重建的栖息地上放归了6条扬子鳄(2雄4雌)。此后,每年的上半年都放归一定数量的扬子鳄,数量从6条至18条不等。至2018年,连续13次在郎溪县高井庙林场恢复的栖息地上野放扬子鳄共计105条。

2007年,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第一期野放6条扬子鳄,其中3条来自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繁育中心,3条从美国的动物园引进回国的扬子鳄。在随后的跟踪监测中,发现引入的扬子鳄在一个月后活动明显加大,扩散到3千米外的另一水域中。一个月后其中2条钻入河道的箱网导致窒息死亡。次年发现野放扬子鳄产卵一窝,进行了繁殖。2015年,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第二期放归6条来自安徽宣州扬子鳄繁育中心的扬子鳄,与2007年首次引入的扬子鳄种群属于不同谱系,以增加当地扬子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019年之后,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在多个保护点大规模野放人工繁育的扬子鳄。2019年放归120条,2020年放归280条,2021年野放530条,2022年计划放归370条。2021年放归的扬子鳄均植入电子芯片以便识别个体身份信息,还有110条安装了卫星追踪器以监测其野外活动状况。

主要价值

生态

扬子鳄善掘洞为巢,常筑巢于水库堤坝处,常会造成水库泄漏,带来一定的危害,但对于一些板结的土壤则会起到疏松的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其废弃洞穴常为其它动物所利用。扬子鳄为肉食性种类,处于食物链顶级,以鱼、虾、软体动物及昆虫为食,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科研

扬子鳄是中生代时期残留下来的古老的爬行动物。据研究,鳄类的骨骼与恐龙类的骨骼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体表都被有排列整齐的鳞甲,说明鳄类与恐龙类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研究扬子鳄对研究恐龙类的起源与演化及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

安徽宣州扬子鳄繁育中心作为科普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已有30余年,年接待参观者达15万余人次。浙江长兴扬子鳄繁育中心被打造为“中国扬子鳄村”,由扬子鳄自然繁殖母子湖、鳄鱼系列池、鳄鱼标本陈列室、扬子鳄度假村等组成,每年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他们还制作扬子鳄的标本出售,对全国各地的动物园和公园出租扬子鳄。

相关文化

传说

一些作家认为,扬子鳄是中国龙的灵感来源。这一理论在20世纪初广为流传,后来约翰·索比亚纳森(John Thorbjarnarson)和王晓明重新提出了这一观点。据《纽约时报》报道,与“仁慈”神话生物的联系对该物种来说是一种优势。上海自然博物馆介绍:如果去查找甲骨文,会发现'龙'字最初的形象跟扬子鳄的形象非常相似,可以说扬子鳄是中国龙文字形象的来源。

与西半球神话中的龙不同,中国龙被描绘成“王权和好运”的象征,经常帮助和拯救人类。它能够在水中或空中游泳。人们认为,扬子鳄相对无害的性质是龙乐于助人的天性的影响因素。事实上,当雨季开始时,鳄鱼就会结束冬眠,当河流中的雨水退去时,它们就会返回洞穴,再加上它们生活在水中,这可能是龙被描绘成与水有关的神话生物的原因。鳄鱼鼓可能被用来模拟该物种在交配季节的发声,人类将其与龙“召唤雨云的力量”联系起来。

邮票

《扬子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宣传保护珍稀动物的意义,于1983年5月24日发行的,志号为T.85的特种邮票。《扬子鳄》邮票全套2枚,分别描绘了雄扬子鳄的雄姿、小鳄鱼出世的情景。

趣闻

据网传视频,扬子鳄曾遭村口大鹅欺负;被洗衣服的老奶奶拿着棒槌轻轻敲打游过来“捣乱”的扬子鳄;如果池塘里掉进一块石头,它们可以惊慌到集体失守乱窜;连雪饼都不能一口崩;甚至身长1.88米的野生扬子鳄被困泥坑。等民警把它解救放生后,不少网友大呼:“扬子鳄,又丢脸了。”

阅读量:137 更新时间:2025-01-07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动物学史
  4. 形态特征
  5. 栖息环境
  6. 分布范围
  7. 生活习性
  8. 生长繁殖
  9. 保护现状
  10. 主要价值
  11. 相关文化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