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截至2025年1月,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13条线路,包括重庆轨道交通环线、1号线、2号线、3号线(含空港线)、4号线、5号线、6号线、国博线、9号线、10号线、18号线,重庆市郊铁路江跳线、璧铜线,运营里程约575千米(运营里程含重庆云巴示范线);共设车站263座(换乘站不重复计算),其中换乘站45座。
截至2025年1月,重庆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10条。
2024年,重庆轨道交通年客运量为14.45亿人次。截至2024年12月,重庆轨道交通日最高客运量为2024年12月31日的614.8万人次。
运营情况
运行时间
据2025年1月重庆轨道交通官网信息显示,重庆轨道交通各线路的运营时间如下:
1.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北延伸段(空港线)、4号线、5号线、6号线、9号线、10号线、18号线:起止站的首末车时间为06:30-23:00;
2.重庆轨道交通环线: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其前一日起止站的首末车时间为06:30-23:00,其余时间起止站的首末车时间为06:30-22:30;
3.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起止站的首末车时间为06:30-22:30,在22:30-23:00期间利用返空车载客的方式延长运营时间,延长运营期间运营区段为起点站(鱼洞站/江北机场T2航站楼站)至龙头寺站;
4.重庆轨道交通国博线:起止站的首末车时间为06:30-22:30;
5.重庆市郊铁路江跳线:跳磴站(开往圣泉寺站方向)首末车时间为06:30-21:30,圣泉寺站(开往跳磴站方向)首末车时间为06:30-21:10;
6.重庆市郊铁路壁铜线:璧山站(开往铜梁西站方向)首末车时间为06:10-21:00,铜梁西站(开往璧山站方向)首末车时间为06:10-20:40。
管理规章
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重庆轨道交通的依据是《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及《重庆市轨道交通乘坐规则》(渝交委法〔2012〕6号)。重庆轨道交通的执法单位是重庆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
《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11年3月25日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重庆市轨道交通乘坐规则》自2011年9月30日首次颁布施行,2012年由重庆市交通委员会予以修订,自2012年3月16日颁布施行,于2019年1月3日由重庆市交通局进行第二次修订。
2016年1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了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护乘客生命财产安全,根据《重庆市消防条例》等相关法规要求,自2024年9月18日6时30分起,重庆轨道交通全线网禁止携带各类电动自行车(指以蓄电池作为能量来源的各类代步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折叠电动自行车、电动平衡车、电动独轮车、电动滑板车等,乘客本人使用的电动轮椅除外)以及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进站乘车。
乘坐导引
导引标识
重庆轨道交通的导向系统由日本GK设计公司参照日本的山手线制作,乘客所见标志均是在1.65米的高度可视范围内。
周边蓝色导向牌:
在重庆轨道交通车站500米范围内的交叉路口或公交车站等,设置有一个深蓝色的车站位置导向牌。导向牌上有文字说明,显示即将前往的线路、站点以及与车站的距离,沿着引导向牌可找到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
出入口绿色立牌:
在轨道交通车站的入口处设置有形似绿色棒棒糖的立体标牌,标牌上为重庆轨道交通的标识。
票务政策
车票价格
重庆轨道交通实行“里程计价、递远递减”的计程票价,起步价2元、最高票价10元,实行最高票价7元封顶的优惠票价。重庆市郊铁路各线路单独计价,重庆市郊铁路江跳线起步价2元、最高票价9元,实行最高票价7元封顶的优惠票价,与重庆轨道交通线路换乘时,票价以跳磴站为界实行分段计费,累加计算;重庆市郊铁路璧铜线起步价2元、最高票价15元,与重庆轨道交通线路换乘时,票价以璧山站为界实行分段计费,累加计算。乘客每次乘车从入闸到出闸时限为270分钟,超时需按线网最高票价另交全额车费(轨道交通原因导致的除外);单程票车费不足以支付所到达车站的实际车费时需补交超程车费(轨道交通原因导致的除外)。
车票优惠政策
1.使用宜居畅通卡(即重庆公交卡)、手机NFC重庆畅通卡、开通电子钱包功能的成人优惠卡,乘车可享单程票价格基础上9折优惠。
2.开通电子钱包功能的学生卡乘车可享受单程票价的5折优惠。
3.年残疾军人、因公致残的人民警察、盲人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轨道交通。
4.本市行政区域内年满65周岁的老人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轨道交通;其他一级二级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办理免费卡,凭卡免费乘车;三级四级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办理爱心优惠卡半价乘车;残疾人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应予免费。
5.身高1.3米(含)以下的儿童免费乘坐轨道交通,若为学龄前儿童须有人监护陪同方可免费乘坐轨道交通。
6.乘客持同一张宜居畅通卡使用电子钱包时,在规定时间内可在主城区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之间实行相互优惠换乘。具体的优惠政策参照相关规定执行。
车票种类
1.单程票:乘客购买后,限在购票车站站当日1次乘车使用,出闸时回收。单程票仅限单人、单次于车票发售当日限时使用,仅限于购票站进闸,不能挂失。乘客持票超程或超时出闸,需按规定补票。
2.纪念票:根据节日或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发行的车票,其使用规则以当次发行票卡规定为准。纪念票售出后不退换,需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车票不回收、不可挂失。
3.定次票:发行时限定使用次数,在有效期内限单人使用。车票不回收、不挂失、不退票。
4.计期票:计期票分为一日票、三日票、五日票,发行时限定有效使用期,在有效期内限单人不限乘车次数使用;车票不回收、不挂失、不退票;票卡仍在激活有效期或乘车使用有效期内,票卡无损坏但无法使用时,可享受无效卡更换业务。一日票自售出当日起92天内(含)使用有效,售价为18元,自首次刷卡进站之时起24小时内有效。三日票自售出当日起92天内(含)使用有效,售价为45元,自首次刷卡进站之时起72小时内有效。五日票分为实体五日票和电子五日票,售价为70元;实体五日票在票卡背面印制的有效期前使用有效,自首次刷卡进站之时起120小时内有效;电子五日票自购票当日起90天内(含)使用有效,通过“渝畅行”APP激活票卡,票卡激活后120小时内有效。
5.宜居畅通卡:包括宜居畅通卡普通卡、免费卡(含敬老卡和爱心卡)、爱心优惠卡以及需开通电子钱包功能后才可乘坐轨道交通的学生卡、成人优惠卡等。
6.交通联合:重庆轨道交通支持全国带有“交通联合”标志的公交IC卡(包括Apple Pay)。
7.银行卡:2023年2月6日,重庆轨道交通全线网实现银联闪付卡进站功能,乘客将银行卡置于自动检票机感应区域即可进出站;支持刷卡进出站的银行卡需为具备闪付功能的银联IC借记卡、信用卡,并已开通支持免密免签和预授权;卡内余额需不低于21元方可进站。
8.扫码过闸:2019年12月30日,重庆轨道交通全线网实现移动支付扫码过闸,支持渝畅行APP、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四种支付方式,其中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的乘车码兼具重庆轨道交通与重庆市常规公交的支付功能。
9.手机NFC:华为、小米、OPPO、vivo、魅族、一加等手机品牌部分机型可开通NFC重庆畅通卡;此外,乘客也可通过手机NFC绑定具备闪付功能的银行卡。
扫码购票
2019年6月30日,重庆轨道交通全线网实现支付宝、微信扫码购票。8月23日,重庆轨道交通全线网实现云闪付、中国银行手机APP购票。
移动支付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一是人工售票,乘客在人工售票亭购票时,向工作人员展示微信、支付宝等APP的付款码,由工作人员持扫码枪扫码完成购票;二是自动售票机售票,乘客在购票界面中,先选择购票站点以及张数,再选择扫码支付;三是乘客使用手机支付软件并打开“扫一扫”功能,扫描自动售票机界面中的二维码,在APP中点击“确认支付”按钮。支付成功后,自动售票机开始发售单程票,乘客取走车票即可。
互联互通
2020年7月27日,重庆轨道交通与成都地铁的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
2021年4月22日,重庆轨道交通与上海地铁、广州地铁的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8月1日,重庆轨道交通与北京地铁的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
2022年9月9日,重庆轨道交通与天津轨道交通的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
2023年7月1日,重庆轨道交通与南昌地铁的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
2024年1月5日,重庆轨道交通与郑州地铁的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
文化特色
颜色主题
颜色标准
根据《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志标准》(DBJ50/T-274-2024),重庆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志采用的颜色以潘通色卡为标准。其中,引导进站或换乘的标志基色采用白色(色号为PANTONE WHITE)或线路识别色,引导出站的标志基色采用黄色(色号为PANTONE 012C),确认设备设施位置的标志基色采用灰色(色号为PANTONE 432C);各线路使用相应的线路识别色,如下表所示。
吉祥物
2020年6月18日,重庆轨道交通发布吉祥物“丹丹”(单轨谐音)、“迪迪”(地铁谐音),分别代表重庆轨道交通两种不同的制式:单轨和地铁。
轨道报刊
《都市热报》创办于2011年12月22日,由重庆日报和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重庆晚报编辑出版的新闻报刊,每日晨间在重庆轨道交通各大车站免费派送,实行“进站免费领取、出站回收”的模式。
2023年1月3日,《重庆晚报》在重庆轨道交通全线网发行。
价值意义
重庆轨道交通建设近年成绩很大,城市轨道穿山越岭、跨越两江,穿梭在街巷和楼宇间,成为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和城市“名片”,更是助推发展、便民利民的“快车道”。(《重庆日报》 评)
阅读量:170 更新时间:2025-03-06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