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哈尔滨大剧院由建筑师马岩松设计,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大剧场高度56.48米,主要以演出大型歌剧、舞剧、芭蕾舞剧为主,兼顾音乐会功能。小剧场高度25.75米,主要满足话剧、室内乐演出,兼顾戏曲演出、会议等多功能要求。工程于2011年3月15日开工建设,2015年5月29日竣工。
2014年,哈尔滨大剧院钢结构工程被评选为“2013年度中国钢结构金奖”和“2014年优秀焊接工程”。2016年2月,被ArchDaily评选为“2015年世界最佳建筑”之“最佳文化类建筑”;6月,获得世界建筑新闻“2016最佳表演空间”奖;12月,获得2016~2017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2017年1月,被英国《电讯报》评为“世界最佳音乐厅”;4月,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建筑特色
哈尔滨大剧院不仅洁白的建筑外观与这座冰雪之城交相呼应,在内部装饰部分也可以让观众有一种置身冰雪世界的感觉。除此之外,为了使观众能欣赏到专业、纯正的艺术演出,其参建方大剧院建设专家与领导者中孚泰文化集团,在剧院的声学装饰部分做出了重大突破。最终哈尔滨大剧院拥有了不靠话筒肉嗓演出的能力,这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欣赏到原生态的表演。
作为哈尔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哈尔滨大剧院于近日完成钢结构建设。据悉,哈尔滨大剧院建筑艺术风格独特,项目设计、建设难度及工艺复杂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极富挑战性。
哈尔滨大剧院属异形结构建筑,具有大跨度、高空间、复杂钢结构等难度特点,其外观造型属于三维曲面,施工难度极大。该项目在外形构造和技术上与广州歌剧院、国家大剧院处于同一水平,施工技术创新、难点攻关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工程实施
为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在确定大剧院方案后,立即从节约时间、节约成本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合理优化工期,制定重要工程节点,严格控制,材料提前进场,现场昼夜兼程组织施工,24小时连续作业,克服近期频繁性陈雨天气,保质量、抢工期,快速推进工程建设,底板垫层施工完成70%,防水完成50%,台仓垫层、防水全部完成,并-15米底板绑筋,进入砼浇筑阶段,预计6月中旬达到-9米标高,6月末出地面,7月末达到±0.00标高,11月中旬土建主体封闭。
获得奖项
2014年4月,哈尔滨大剧院钢结构工程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评选为“2013年度中国钢结构金奖”。
2014年10月,哈尔滨大剧院钢结构工程被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评选为“2014年优秀焊接工程”。
2016年2月,哈尔滨大剧院被ArchDaily评选为“2015年世界最佳建筑(the 2015 ArchDaily Building of the Year Awards)”之“最佳文化类建筑”。
2016年6月,哈尔滨大剧院获得世界建筑新闻(WorldArchitecture News)“2016最佳表演空间”奖。
2016年12月,哈尔滨大剧院工程获得2016~2017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2017年1月,哈尔滨大剧院被英国《电讯报》评为“世界最佳音乐厅”(The world's best concert halls)。
2017年4月,哈尔滨大剧院工程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社会评价
“这是中国最美的建筑,甚至超越了悉尼歌剧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这座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哈尔滨新文化地标,同时亦出色地表现了对人与建筑的互动与参与的注重。”——世界新闻建筑奖(WAN)
阅读量:40 更新时间:2025-03-29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