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中国国家大剧院

北京市的地标性建筑

中国国家大剧院(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

  • 中文名
    中国国家大剧院
  •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 占地面积
    118900 m²
  • 开放时间
    全年 周二至周日 09:00-17:00 周一 不开放;闭馆前半小时停止取票
  • 门票价格
    淡季(每年9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30元/人,旺季票价(每年5月1日至8月31日)40元/人(参观票)
  • 建筑面积
    约 165000 m²
  • 建筑高度
    46.285米
  • 竣工时间
    2007年9月
  • 作者
    保罗·安德鲁
  • 建筑造价
    30.67亿元
  • 地下深度
    -32.5米
  • 院长
    王宁

基本信息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国家大剧院外观呈半椭球形,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造价30.67亿元。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餐厅、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

中国国家大剧院于1958年被定为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2008年12月19日获“鲁班奖”;2009年10月28日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建设沿革

1958年,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决定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在首都北京建一批大型公共建筑,中国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获得党中央批准立项。周恩来总理确定了建设地点、审定了设计方案。

0df3d7ca7bcb0a4688c4015d6163f6246a60aff4.webp.png

1996年10月,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有计划地建成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大剧院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

1997年10月,中央政治局委托北京市筹建中国国家大剧院。

1998年1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组建了由北京市牵头,文化部、建设部参加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并确定建筑设计方案以邀请方式为主进行国际招标。同年4月,国务院发出《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建设国家大剧院有关问题请示的通知》,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立项建设。当月13日开始了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邀请竞赛。同年7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的第一轮在历史博物馆拉开了序幕,吸引了来自10个国家的36个设计单位参赛,一共提交了69个方案参加评选。同年8月,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了第一轮设计方案的模型。专家委员会由11位评委组成,其中8名中国人、3名外国人。

1999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同意了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采用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清华大学配合的圆形设计方案。

2000年2月,通过全国招标确定北京城建、香港建设、上海建工联合体为国家大剧院工程施工总承包单位。北京市双圆监理公司中标为工程监理单位。同年4月1日,中国国家计委批准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开始施工现场前期准备。

2001年12月13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3年4月17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主体结构封顶。同年12月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壳体钢结构安装完成。整个壳体钢结构的吊装仅用了76个工作日,创造了巨型壳体钢结构安装的“中国速度”。

14ce36d3d539b6003af3fd859219222ac65c103819e5.webp.png

2007年5月8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人工湖防水工程闭水试验全部完成。同年6月15日,中国国家大剧院拆除紧邻长安街的工程围挡,外部正式亮相。同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宣布工程基本完工。同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试演,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兰州歌舞团的《大梦敦煌》,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于9月25日至10月13日举行七场演出。同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正式演出。

2020年1月24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取消演出和参观。同年6月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对公众有序限流开放参观,实行提前预约。同年6月17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对公众暂停开放参观。同年7月21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对公众有序限流开放参观,实行提前预约。同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当选世界剧院联盟理事会成员。

2022年5月8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取消2022年5月9日至13日的各项演出活动,参观活动暂停。同年5月15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宣布继续取消各项演出和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暂停参观。同年6月,中国国家大剧院重启。

2023年3月1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恢复国际演出;5月18日,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迎来全新揭牌亮相。

2024年6月,国家大剧院“艺生活”(NCPART LIFE)品牌形象发布会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举行。

e61190ef76c6a7ef8c62deaafafaaf51f2de66f1.webp.png

建筑特色

方案收集

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经过两轮竞赛3次修改,历时1年3个月,来自10个国家的36个设计单位参赛,先后有69个方案参加评选。经过反复筛选、论证,并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最终选定了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方案。主持设计者为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

保罗·安德鲁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安德鲁设计了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开罗国际机场以及中国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场馆结构

中国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a9d3fd1f4134970ad81ee51098cad1c8a7865da4.webp.png

设计特点

施工技术

大剧院所处的位置在长安街南侧,在北京的核心地带。按照北京的整体规划的要求,大剧院的高度不可以超过人民大会堂的高度即46米,但是大剧院的功能要求在46米的空间里头肯定是装载不下的,所以就只能向地下发展。大剧院地下深度有10层楼那么高,有60%的建筑面积都在地下,是北京地区公共建筑最深的地下工程,最深的地方是-32.5米,这个位置在歌剧院的舞台正下方。大剧院地下17米处,是北京永定河的古河道。

大剧院地下蕴藏着丰沛的地下水,这些地下水所产生的浮力可以托起重达100万吨的巨型航母,如此巨大的浮力足以托起整个国家大剧院。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将地下水不停地抽出,但这样抽取地下水的后果是,将会在大剧院一带的地下形成一个5公里范围的"地下水漏斗",导致周边地基发生沉降,甚至地面建筑可能出现裂缝。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程技术人员经过精密调研,用混凝土从地下水最高水位直到地下60米黏土层,浇筑一道地下隔水墙。这个由地下混凝土墙体形成的巨大"水桶",可以将大剧院地基围得严严实实。水泵就在"水桶"里面将水抽走,这样,无论地基里怎么抽水,"水桶"外的地下水也不会受影响,因而周围的建筑物也就安然无恙。

6750吨钢梁架起最大穹顶。国家大剧院壳体结构由一根根弧形钢梁组成,1万8千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形成3.6万平方米的巨大天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穹顶没有使用一根柱子支撑。穹顶外层涂有纳米材料,当雨水落到玻璃面上时,不会留下水渍。同时,纳米技术还大大降低了灰尘的附着力。

为防止雨滴落在面积有十个足球场大的穹顶上产生的噪音,清华大学进行了反复实验后。实验表明,若不进行有效的防噪处理,当雨水降落时整个穹顶内的声音将犹如万鼓齐鸣。而剧场与剧场之间、剧场与场外之间的防噪音问题,也因使用了一种叫“音闸”的技术,得到很好的解决。

人工湖水冬季不结冰。国家大剧院四周围绕着人工湖。但北京的冬季气温有时会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如何使湖水冬季不结冰,也成为一大难题。经过勘测发现,在地下80米深处,地下水温保持在摄氏13度。于是,经过封闭的循环系统,将恒温的地下水注入湖面,冬季可以将人工湖的水温控制在零度以上。

此外,国家大剧院在几年的施工中还攻克了超深地基施工、剧场内部信号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设计理念

中国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大剧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剧院之最

世界最大穹顶: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北京最深建筑: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亚洲最大管风琴:音乐厅内的管风琴共有6500根发音管,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造价达3000万元。

壳体结构

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文化活动

驻院团体

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是大剧院特别成立的两个专业驻院演出团体。

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成员均经过严格选拔,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不少中国籍团员拥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两团以歌剧、音乐会演出为主要任务,并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国家大剧院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则,为两团实行新型的管理运营体制。

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于2010年3月,作为中国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常驻乐团。乐团的首席指挥由指挥家吕嘉担任,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作为乐团的创立者之一,荣膺乐团桂冠指挥。青年指挥家袁丁担任乐团的助理指挥。乐团每年参演十余部歌剧和舞剧,并举行约30场交响音乐会。

中国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中国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成立于2009年12月8日,由指挥家吴灵芬担任指挥,众多国际、国内优秀艺术家对合唱团进行艺术指导。团员由全国各艺术院校及海外学成的学子,经过严格选拔组成。

自制节目

中国国家大剧院多年来,有效整合了国内外一批优秀的艺术资源,2008年到2015年共成功制作了59部剧目(其中原创剧目21部),巡演884场,2015年观众14.5万人次,涵盖歌剧、话剧、京剧、舞剧等多个艺术门类。

合作剧目

中国国家大剧院与中外指挥家、歌唱家联合完成《采珠人》《水仙女》《风流寡妇》《罗密欧与朱丽叶》《唐·帕斯夸莱》《法斯塔夫》《爱之甘醇》和《夏日彩虹》等8部歌剧作品。

2022年9月17日起,该8部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录制作品,陆续通过美国芝加哥古典音乐广播电台向全美众多城市和地区的听众播放。

2022年11月24日至27日,国家大剧院与上海歌剧院、陕西大剧院联合制作完成的歌剧《托斯卡》将亮相国家大剧院。

艺术交流

中国国家大剧院共与25家国外剧院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与131家驻华使馆建立合作关系,385家院团实现常态化的文化交流。世界上的艺术家来华演出,中国国家大剧院几乎都是他们首选的合作伙伴。

中国国家大剧院于2010年1月推出“世界音乐博览”系列活动。“世界音乐博览”通过公共空间展演、小型专场演出、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表演艺术之独特,旨在保护和推广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保护和推广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民族性。

2022年1月6日至10日,被誉为“新东方主义美学大师”的叶锦添将携其首度执导的舞台剧作品《倾城之恋》,登台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艺术普及

中国国家大剧院始终把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质作为公益性艺术机构的标志性功能,对公众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截至2015年共精心策划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4351场, 活动4011场,累计受教育观众超过370万人次,中国国家大剧院为此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

周末音乐会

中国国家大剧院联手名家名团,于每周末推出“周末音乐会”,涉及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室内乐、歌剧、合唱、独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每周日请中外的艺术团体演奏经典曲目,并有大剧院工作人员的讲解服务;票价不分座次售价40元,大剧院会员售价10元。

经典艺术讲堂

“经典艺术讲堂”是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贯穿全年、周周必有的公益性系列品牌项目之一,邀请国内外众多艺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全年提供300场以上的艺术讲座及艺术体验活动,内容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各个艺术门类。

走进唱片里的世界

中国国家大剧院经常举办“走进唱片里的世界”主题讲座、大师见面会以及音乐沙龙等系列活动,专门针对有一定基础的音乐发烧友。在主题讲座中,邀请专家、乐评人配合大剧院演出为大剧院会员介绍经典音乐及剧目,并将联合国际各大著名唱片公司、发烧音响器材公司来展示和推介经典唱片以及音响器材。

周年活动

2019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建院十二周年公众开放日艺术节。

演出活动

2022年6月9日至19日,中央芭蕾舞团《敦煌》《奥涅金》《吉赛尔》登台中国国家大剧院。

2022年10月27、28日,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出品与北京歌剧舞剧院联合制作的舞剧《天路》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

2022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十五华年,艺心为民”建院15周年直播周特别节目。

2022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辞旧迎新的2023北京新年音乐会。

2021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美声版《一起向未来》。

公益活动

公益演出

中国国家大剧院每年组织上百场公益演出和艺术普及活动,足迹遍布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福利院、甚至远郊区县的居民社区等。中国国家大剧院还把地铁变成了“流动的音乐厅”——从2014年起,北京地铁10条线路的160个车站,每天有8.5小时播放由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提供的音乐作品。

公众开放日艺术节

本着“植根人民、面向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中国国家大剧院将每年的12月22日定为“公众开放日艺术节”,让百姓共享国家文化发展成果。2015年的公众开放日当天,大剧院从9点到下午16点30分,为观众呈现包括4场中外经典音乐会、歌剧《卡门》、京剧《正考父》、话剧《闹洞房》、芭蕾舞《马可·波罗》选段等60余场现场演出和艺术活动。接待观众超过1万人,国家大剧院提前通过40余种社会渠道,把观摩票发放给英雄模范、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社区居民、医护工作者、在京部队、大中院校师生、地铁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首都志愿者等北京各界群众手中。

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

中国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是集教学实践、艺术交流、人才孵化于一体的展演周,2015年在10月20日至11月16日期间举办第八届,中外九家明星院校呈献12场特色各异的演出。此外,国家大剧院还精心安排了公共空间小型演出、艺术普及讲座等活动,为观众创造了更多与青年艺术家见面、交流的机会

青少年普及音乐会

“青少年普及音乐会”是中国国家大剧院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办的常态化艺术普及精品活动,自2008年始由大剧院与北京市教委协作举办,在展现艺术教育成果的同时,丰富青少年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引领他们进入音乐殿堂。大剧院会邀请艺术家指导学校艺术团或与其共同演出;涵盖交响乐、民乐、管乐、合唱等多种艺术类型;曲目既艺术也通俗,既重视经典名作,也考虑青少年的欣赏能力和兴趣爱好;演出时边演奏边讲解,并有现场示范。

青少年艺术周

一年一度的“青少年艺术周”由中国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自2009年开始耕耘探索,如今已成为大剧院颇为成熟的青少年艺术普及教育品牌。2015年,青少周于一周时间里呈上9场演出,全市800多名大、中、小学生陆续登上这方舞台,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相较于往年侧重合唱、儿童剧,该届青少周以器乐展演、“艺术之星”特长展示为主,近1万张演出票仍延续往年传统,通过市教委免费发放到各区县学生手中,让艺术的甘霖“滴灌”到更多“祖国的花朵”。

青年作曲家计划

“青年作曲家计划”每年举办一期,每期历时一年。首期计划于2011年1月正式启动,包括报名、预评、复评、展演、终评、委约六个阶段:首先面向40岁以下的中国青年作曲家征集和遴选管弦乐作品,在预评和复评之后,将会有12部作品进入展演,由大剧院邀请专业乐团对这些作品进行公开演奏,之后会评审出6件作品进入终评。12月,大剧院将再次邀请专业乐团举办终评与颁奖音乐会,集中公开演奏6件作品,由专家评审组现场审听评选出3名优胜者并发出作品委托创作的邀请。专家评审组包括海内外知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作为主办方,大剧院除邀请乐团来演奏优秀作品外,还将承担排练演出以及委托创作的费用支持。

歌剧兴趣培养基地

从2011年起,中国国家大剧院在北京市的153所中小学建起了“歌剧兴趣培养基地”,涵盖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个城区。歌剧基地校的孩子们,每年都能定期欣赏歌剧、观看排练、聆听讲座。2014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响应北京市教委“首都高校与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的号召,牵手北京市校尉胡同小学和北京市自忠小学,创办“歌、乐、舞、剧、戏、书、画”等全门类、全覆盖的艺术教育课程,提供近600课时的艺术课程,覆盖小学所有年级,涵盖多元艺术门类,并组织学生观摩艺术演出。

IDG世界名人名作

2013年,中国国家大剧院宣布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简称IDG)合作,为中国大学生提供项目专用票的票价补贴,项目专用票的价格将低于演出场次的最低票价,以鼓励大学生欣赏世界级的艺术演出。这项名为“IDG世界名人名作”的公益计划,已经让15所高校的18.5万学子受益。

首都文艺志愿服务联盟

早在开幕运营之初,大剧院就着手展开NCPA志愿者招募工作,几年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共吸纳近3万人次志愿者为广大观众与艺术家服务,累计服务12万小时,覆盖艺术教育、入场引导、语言翻译等28类志愿服务岗位。

2014年12月,中国国家大剧院成立了NCPA志愿服务协会。2015年5月27日,“首都文艺志愿服务联盟”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宣告成立。共集结了44家文艺院团,汇聚起7246名艺术工作者。这其中,有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总政治部歌舞团、北京人艺这样的艺术机构;有钢琴家郎朗、小提琴家吕思清、打击乐家李飚、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这样的舞台名家;更有一大批一线的基层文艺工作者。

所获荣誉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国家大剧院获“鲁班奖”。

2009年10月28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建筑评价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一个伟大的剧院,它拥有伟大的乐团、合唱团和制作团队,我相信观众在国家大剧院看完《阿依达》后,再去世界任何一个剧院看《阿依达》都会觉得失望。(指挥家祖宾·梅塔评)

在欧洲很多历史悠久的剧院,对于导演在创作上的想法和要求,院方常常显得麻木,他们会说:“ 哦,知道了。”然后再无下文。但在国家大剧院,导演的想法会得到不遗余力的配合,大家会为一个好的艺术构思兴奋不已、全力以赴,这里工作人员的热情和谦逊让我感动。(《阿依达》导演弗朗切斯科·米凯利评)

设计争议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建成后将宛如“一滴晶莹的水珠”,而且他将大剧院向南推到人民大会堂东西中轴线的位置上,将绿地移到北边。在长安街上,要经过人民大会堂才能看到国家大剧院,是天安门和大会堂的陪衬。这个方案得到了许多业内外人士的赞同。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将此方案连同其他两个优势方案一起向中央推荐。1999年7月22日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采用安德鲁的方案。

然而在人民大会堂西侧突然增加这样一个仿佛来自太空的现代建筑,引起很大的争议。2000年6月10日,140名院士和114名建筑师联名上书反对这个方案。为了慎重起见,中国国家发改委委托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论证会对这个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对这个方案的初步设计进行论证。他们请来了40多位建筑师和技术专家参加,会上争论非常激烈。与会的建筑专家支持和反对这个方案的正好一半对一半;技术专家中大部分支持这个方案;而艺术委员会到会的专家全部支持这个方案。中国国家发改委再次向党中央报告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论证结果,获得了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交通路线

公交

天安门西站:北京公交1路、5路(南长街站亦可)、10路(石碑胡同站亦可)、22路(石碑胡同站亦可)、52路、夜1。

北京供电局站:北京公交特2路(前门西站下车亦可)、9路(前门西站下车亦可)。

前门西站:北京公交特2路(北京供电局站下车亦可)、特4路、特7路、9路(北京供电局站下车亦可)、44路、67路、332路、901路、夜5路。

地铁

北京地铁一号线:乘坐北京地铁地铁一号线至天安门西站下车,经C出口出站。

北京地铁二号线:乘坐北京地铁地铁二号线至和平门站下车,经B出口至地面;或至前门站下车,经C出口至地面。

餐饮服务

西餐厅

西餐厅位于中国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四层。

咖啡厅

咖啡厅位于中国国家大剧院一层公共大厅东西两侧。

阅读量:39 更新时间:2025-03-31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建设沿革
  4. 建筑特色
  5. 文化活动
  6. 所获荣誉
  7. 建筑评价
  8. 设计争议
  9. 参观信息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