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苏州博物馆

江苏省苏州市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成立于1960年1月1日,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府,本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是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地方性综合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 中文名
    苏州博物馆
  • 地理位置
    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
  • 占地面积
    10700 m²
  • 类别
    综合博物馆
  • 投用时间
    2006年10月6日
  • 开放时间
    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9:00-17:00
  • 门票价格
    免费
  • 馆藏精品
    明代陆子岗琢玉,唐代裴家瓷枕
  • 藏品数量
    25763件/套(2022年)
  • 现任馆长
    谢晓婷
  • 联系电话
    0512-67575666

基本信息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2006年10月6日,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本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9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开放试运行。截至2022年,苏州民俗博物馆馆藏文物34011件/套,珍贵文物9734件/套,其中一级品222件/套,二级品829件/套,三级品8683件/套,年度观众总数1417412人。

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苏州博物馆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1950年,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1955年1月,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更名为苏州市人民政府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与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合署办公。1958年1月与园林管理处分开。同年7月,开始筹备苏州市地质博物馆。1960年1月,地质博物馆与苏州市国庆十周年展览会合并成立苏州博物馆。

2002年4月30日,签订新馆设计协议。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

2003年6月2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

2006年1月,苏州博物馆馆徽设计完成。同年4月至5月,贝聿铭先生在苏指导新馆建设。6月,确定新馆陈列大纲。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9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开放试运行。

ac6eddc451da81cb39db7c47a432c7160924aa189ba6.webp.png

方位布局

综述

苏州博物馆本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馆区以中央大厅为中心,中央大厅南侧为主入口、庭院及艺术品商店,中央大厅北侧为主庭院,分布有湖面凉亭和假山等园林景观。中央大厅东侧由东廊连接为紫藤园和现代艺术厅及忠王府。中央大厅西侧由西廊连接为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常设展厅。

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特展厅、影视厅、报告厅均位于此。

场馆设计

苏州博物馆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可令人联想起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但其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更具新意。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充满了情趣与匠心。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其二,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贝聿铭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匠心独运,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贝聿铭酷爱三角型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聿铭认为,“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中轴线上的中央大厅位于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前后进出口及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这个拥有八个角的中央大厅设计巧妙,借鉴苏州传统建筑立贴式梁架结构,材料则采用现代钢结构,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绘画,透过玻璃屋顶,能够看到湛蓝的天空和飘浮的白云。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是内庭院,内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新馆建筑与创新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出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多条通往山水园的门径,使观众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北墙之下为独具创意的片石假山,贝先生一直对扬州八怪中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并有意在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石片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贝聿铭都倾注了许多心血。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迭嶂。而在月夜中,循着花园南面一株桂树散发的芳香进入山水园,可见园中水池朗月倾泻,鱼翔浅底。在若明若暗的景观灯映照下,远山朦胧,竹林疏影横斜婆娑,水畔凉厅亭亭玉立,湖面曲桥横贯,如同一幅清寂空灵、意境迷人的立体水墨山水,静观自得个中三味。

展厅分布

基本展厅

苏州博物馆共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基本陈列。

吴地遗珍 晨光熹微展厅吴塔国宝 塔放瑞光展厅吴中风雅 陶冶之珍展厅吴门书画导览图导览图

民俗博物馆

苏州建城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具有吴地特色的民俗,1986年11月在纪念苏州建城2500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的苏州民俗博物馆,就是一个展示苏州民俗的窗口,是我国首家以展示都市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全馆环绕节令民俗、吉祥民俗与育子民俗展出一些民俗文物,介绍一些民俗知识,以丰富工作文化生活,增进各地朋友与国际友人对苏州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民俗博物馆有3个展厅,第一厅展示苏州节令习俗,第二厅是吉祥民俗厅,第三厅展示育子习俗。

过云楼陈列馆

过云楼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江南著名的书画、古籍收藏之所,享有“江南第一家”的美誉。“过云楼”三个字,取意于苏东坡的:“书画于人,不过是烟云过眼而已”。该陈列馆有第一展室“艮庵”,主要讲述历代过云楼主人的生平。过云楼一楼展厅的三个厅分别是会客厅、书房以及画房。二楼展厅主要介绍顾家的一些收藏、捐赠轶事。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于2003年1月1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馆内收藏有苏州近现代的刺绣、檀香扇、缂丝、琢玉、木雕、石雕、剧装戏具、桃花坞木刻年画、明式家具、民族乐器、仿古铜器、漆雕、金属工艺品及文房四宝等十余类五千余件工艺美术精品、珍品。2019年10月15日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整建制并入苏州博物馆。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学术科研部是苏州博物馆下设的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学术规章制度和员工培训计划、开展博物馆综合研究、开展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项目的组织申报、馆内学术刊物编辑出版、学术指导和统计学术成果、学术委员会工作、学术类展览的图录出版、资料收集、档案管理。

学术委员会是苏州博物馆学术工作的决策、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提出学术研究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并协助馆长会议审议、 审定馆内科研课题的立项及需资助的科研项目的出版、推动苏州博物馆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对苏州博物馆承担的课题进行督导、评审馆内科研成果奖并协助获奖项目申报更高级别的奖项;负责组织各项学术活动和业务培训活动,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织和举办学术报告会或学术研讨会,提议举办具有学术价值的专题展览;负责对申报职称的学术成果进行审核,并负责向馆职称评定领导小组推荐。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苏州博物馆已出版《向美而生长三角非遗系列——黄罕勇海派玉雕艺术》《美人姓董:古代董氏女性文物展》《天下惟宁:汉代文明的四张面孔》等数十部学术专著。

文化活动

1962年12月,对苏州市和市郊164个会馆和公所进行调查,并收集有关工商、碑刻资料。

1975年3月~12月,在大石头享基建工地清理一批唐宋遗物,其处为宋代坊市遗址。

1989年12月26日~12月28日,召开“纪念苏州博物馆建馆30周年暨第三届学术讨论会”,200余人参加,共收论文64篇。

1994年4月,馆藏3件文物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丝绸之路展》。

1996年9月20日~10月17日,馆藏11件文物参加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与日本金泽市结为友好城市,在日本金泽举办的《苏州物产文化展》,吴琴同志随展。

1997年12月31日,举办《李娥英刺绣作品捐赠仪式》。

2001年6月,苏州市文化、规划部门负责人应贝聿铭先生之邀赴京参加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竣工落成典礼,并受市政府委托,邀请贝聿铭先生担纲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2002年4月30日,贝聿铭率贝氏建筑事务所董事长贝礼中一行六人抵苏,与苏州市政府签订新馆设计协议,并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文物专家罗哲文以及苏州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文博专家会晤,交换新馆设计意见,并实地踏勘现场。

2010年,苏州博物馆邀请北京文物出版社对忠王府中路门厅、轿厅、前殿、后堂内的341幅彩画(目前可见)和后殿内的9幅壁画进行了全面拍摄,在此基础上将所有彩画的名称、位置、尺寸逐一标识,集成《太平天国忠王府彩画》一书。

2012年5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一行来馆参观。

2014年3月6日,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一行来馆参观。11日,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备忘录。13日,克罗地亚驻华大使奈博伊沙一行来馆参观。

机构设置

部门机构

苏州博物馆有馆部、学术委员会、文物征集委员会、理事会,基金会五个主要部门,馆部下设办公室、保管部、开放部、陈列设计部、文物科技修复部、图书室、信息工程技术部、民俗部、编辑出版部(宣教部)、合作交流部、文创部、保卫部12个部门。

现任领导

馆长:谢晓婷

参观信息

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

每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苏州博物馆2021年暑假期间(7月、8月)每逢周五、周六实行夜间延长开放(开放时间为9:00~21:00【20:00停止入内】)。预约成功后请按预约时段入馆,预约最后一个时段的观众务必在截止时间前进馆,超时将无法入馆。 本馆遇有重大活动或重要设备设施维修保养时,可根据需要临时闭馆,届时将告示公众。

开发调整:

2024年7月2日至8月31日,苏州博物馆本馆(不含忠王府区域)和苏州博物馆西馆将延长开放时间至20:00(19:00停止入馆)。

出入口

苏州博物馆本馆大门为观众入口,忠王府大门为观众出口。

入场参观

苏州博物馆自2008年5月18日起向社会免费开放。为确保文物安全和参观秩序,营造馆内良好环境,本馆实行实名制分时预约参观制度。未预约的个人和团队不再提供电话预约及排队入馆方式。

预约个人入馆通道(6人及以下)

个人可提前七天登录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苏博官方微信公众号、苏州博物馆全预约小程序、君到苏州微信公众号或苏心游微信公众号进行参观预约。如未提前预约且参观当日仍有余票时,观众可在当日进行预约。为充分预留时间进行信息核查,保障观众顺利入馆,苏州博物馆当日预约截止时间设定为停止入馆时间前20分钟(16:00停止入馆,15:40即停止预约)。每张有效身份证件每天限定预约一次,单个账号最多实名预约6人(每个人的姓名和有效证件号码均需填写)。敬请周知。谢谢理解和配合。

预约成功后,请凭预约号码及有效证件在入口处接受核查,经核实后按时按序由“预约个人入馆通道”入馆。若未在预约时段正负15分钟内到馆,则视为无效,谢谢合作。若核查信息时需寄存物品,则须再次排队入馆。先寄存,后排队。

友情提醒预约最后一个时间段的观众务必于截止时间之前入馆(如:最后一个时段为15:00-16:00,则观众需在16:00之前入馆),超时的观众将无法入馆参观。

预约团队入馆通道和绿色通道(7人及以上)

团队导游或领队至少提前一天登录博物馆官方网站进行团队参观预约。

预约以每小时200人次为限。

单个预约团队预约总人数下限为7人,上限为50人。

预约时须详细填写团队成员实名信息,并保证信息真实有效。入馆时领队和所有团员须人证相符。

预约成功后,凭预约号码及有效证件在入口处接受核查,经核实后按时按序由“预约团队入馆通道和绿色通道”入馆。如有大件行李物品请务必提前至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寄存。若未在预约时段正负15分钟内到馆,则视为无效,谢谢合作。若核查信息时需寄存物品,则须再次排队入馆。先寄存,后排队。

团队入馆后须收起导游旗,关掉扩音器,严格遵守本馆相关规定。

苏州博物馆为团队提供以下预约平台: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

特殊人群

60周岁以上老人、1.2米以下儿童、残障人士、现役军人、荣誉献血个人、苏博会员、文博单位工作人员均可凭本人有效证件由“预约团队入馆通道和绿色通道”入馆(疫情防控期间,暂时取消绿色通道),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残障人士、离休干部、1.20米以下儿童还可有一名看护人员陪同入馆。疫情防控期间,特殊人群需进行实名登记,陪同人员均需提前进行实名预约。

交通线路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自驾车从沪宁高速苏州出入口下,经北环快速路转到齐门路行使200米左右即达。地铁乘坐4号线至北寺塔站(4号出口)下车,沿西北街向东行进800米即可到达。博物馆周边的拙政园停车场和狮子林停车场可供付费使用。地铁乘坐苏州地铁6号线至拙政园苏博站下可至苏州博物馆。

阅读量:29 更新时间:2025-04-01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历史沿革
  4. 方位布局
  5. 学术研究
  6. 文化活动
  7. 机构设置
  8. 参观信息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