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宁波站于民国元年(1912年)12月22日投用运营;于2009年12月30日进行新车站建设工作;于2013年12月28日重新投用运营。
截至2021年9月,宁波站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站房建筑面积为6.3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9000余名旅客候车;站场规模为8台16线。
运营情况
票务服务
截至2018年11月,宁波站采用电子客票业务方式,凡购买电子客票乘坐动车组列车的旅客,可直接凭购票证件(如身份证等)刷脸进站、刷证检票、车内查验、刷证出站。
配套设施
灯光设施
截至2018年,宁波站设置景观照明等系统,其中泛光技术、空间染色及内透光技术和特制LED透镜的应用。解决了“水滴”幕墙各角度光晕和眩光的难题,成功诠释了“七彩宁波”的设计理念。
智能公厕
截至2020年7月,宁波站在南广场东侧设置智能公厕;该公厕内设管理间、独立母婴室、工具间,并安装有红外线感应器,以此推动枢纽综合治理创新,优化服务环境。
网约候车
截至2021年2月,宁波站在北广场的地下停车场建设网约车专用通道以及候车服务区,方便乘客统一乘坐网约车。
运输流量
2024年春运,宁波站累计发送旅客244.24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7.0%,日均发送6.11万人次。
2025年春运,宁波站累计发送、到达旅客共516.91万人次,同比增长4.3%。其中累计发送旅客256.07万人次,同比增长4.8%;到达旅客260.84万人次,同比增长3.8%。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建设难题
宁波站在改造建设时其造型复杂,施工及技术难度大,在当时面临主要难题为:
1、既有线横穿施工现场;
2、基坑需一体化施工;
3、“水滴”及“船型”张弦梁结构复杂;
4、雨篷跨线施工困难;
5、由于建设“主站场”位于中心城区,工程涉及大量的征地和房屋征收政策处理工作;
6、要减少施工噪音、震动、扬尘以及交通运输拥堵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7、在既有站区施工既要抓工程进度,又要确保火车正常运行安全。
技术创新
宁波站在改造建设时的主要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为:
1.宁波站造型新颖,设计独具一格,追求灵感,紧贴地域人文。整个建筑由一滴晶莹剔透的“水滴”幻化而来。“水滴”型超大跨度大悬挑空间桁架结构以及“船型”预应力张弦梁结构,均体现了建筑、结构以及力学的融合,在中国内独一无二。
2.首次在站房领域提出并采用跨越深基坑的“现浇梁板+钢格构柱”组合式铁路临时栈桥结构体系,为既有线运营及基坑整体开挖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大中型站房改扩建提供了经验借鉴。
3.国际首次研发应用了上跨软土深基坑高速铁路临时栈桥技术,攻克了既有线上跨深基坑一体化开挖、高铁列车不降速安全通过等世界难题。技术创新应用达国际领先水平。
4.创新采用了高架站房与地铁共建一体化结构沉降耦合控制技术和“环形钢牛腿+混凝土环梁+预应力”的复杂节点形式。
5.针对受既有线影响下的沿海软土地区多紧邻超深基坑需同步开挖的重大难题,创新提出并采用了软土地质下多紧邻深基坑综合支护技术,有效地将“时空效应”原理融合到多紧邻软土深基坑土方开挖中。
6.针对受既有线影响以及需跨线半幅施工的特点,创新研发了二级接替迭代张拉、单端双向张拉撑杆偏位控制技术,解决了“船型”雨篷施工中结构不均匀变形、应力多次重分布等难题,此外,拉索节点的优化大大简化了张拉工艺。该技术的成功运用提升了中国在铁路施工领域的领先地位。
7.在超大跨度大悬挑“水滴”钢结构及幕墙施工过程中,考虑了温度效应以及“风-车-梁”耦合振动对安装和卸载作业精度控制的影响,并自主研发了三维多角度“五级调节构造体系”,形成了一整套双层双曲面异形钢结构及幕墙的安全高效施工技术。
8.创新并巧妙地将四段寻址灯具技术、空间染色、内透光等技术结合在一起,解决了曲面幕墙亮度、色彩自动切换及各角度镜面眩光的难题。
文化特色
“暖心归途”
2017年1月27日,宁波张为候车的乘客递上一份“暖心归途”的除夕汤圆,与其共度除夕之夜 [2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2017年11月,宁波站在5590服务台后面开辟出来学习十九大精神的阅览区,为乘客在候车期间了解及学习十九大精神 [24]。
迎国庆·焕新颜
2020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宁波站在站前广场增设花卉雕塑,布置绿化,并挂起国旗和灯笼,以此迎接国庆节到来
价值意义
1、提升了宁波铁路枢纽能力。宁波站开通前,东站开行客车87对,已经超负荷运转。宁波站开通后,日开行班列能力可达近200对,大大提升了宁波铁路客运接发能力,为宁波铁路和综合交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提升了宁波铁路客运服务品质。宁波站集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和社会车辆、慢行交通等交通方式于一体,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和“无缝衔接”,将大大改善旅客乘降条件,使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顺畅和舒适。
3、提升了宁波城市形象和周边城区品位。新宁波站的建成投用,使宁波有了与自己的城市地位相符的综合交通枢纽,宁波市对外窗口形象得以提高。同时,结合新宁波站建设,海曙区政府对周边2.8平方公里区域进行高档次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吸引各类高端服务产业规模化集聚,形成以宁波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城市复合功能的都市门户区。(中国宁波网 评)
阅读量:52 更新时间:2025-04-13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