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事业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简称国博,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事业单位,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文化客厅。

  • 中文名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地理位置
    中国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 占地面积
    70000 m²
  • 类别
    综合性博物馆
  • 投用时间
    2012年3月1日
  • 开放时间
    每天09:00~17:00(16:00停止入馆,16:30观众退场),周一例行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 门票价格
    免费,部分展览单独收费
  • 馆藏精品
    人面鱼纹陶盆、大盂鼎、后母戊鼎、四羊方尊、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 现任馆长
    罗文利
  • 所属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总建筑面积
    近20万平方米
  • 藏品数量
    143万余件
  • 别名
    国博、国家博物馆
  • 博物馆级别
    国家一级博物馆

基本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藏品数量143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涉及甲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玺印、书画、雕塑、漆木家具、砖瓦石刻、珐琅器、玻璃器、丝织品、工艺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

2012年11月0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0年10月30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21年底,据《2020年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国家博物馆排名全球第二。

2025年4月22日起,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

962bd40735fae6cd6d3552710eb30f2442a70f18.webp.png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7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

民国七年(1918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

民国九年(1920年)11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1949年10月,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址在北海团城,不久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

1958年10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修建新馆。

1959年8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新馆工程竣工,成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

1959年10月,"中国通史陈列"公开预展。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983年初,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

2011年3月竣工,中国国家博物馆试运行。

2012年3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国博剧场举行。

2018年3月,国博正式告别纸质门票,实行免票参观,观众持身份证即可直接入馆。

2018年12月11日,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9年4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官网已上线。

2019年10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开馆。

2022年4月,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捐赠的金代河津窑白柚珍珠地划花叶形枕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2年4月27日,中国红十字会将一件编号为2022、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莫雷尔、国际联合会主席弗朗西斯科·罗卡签名的冬奥红十字志愿者马夹,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2年7月,华为麒麟980、巴龙5000、鲲鹏920、昇腾310等多颗自研芯片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22年9月25日,艺术家陈可之的3幅油画代表作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幅作品分别是《中华英雄邓世昌》《重庆大轰炸1938--1943》和《星光永恒》。

2023年8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西汉河平元年铜鋞入藏仪式。

2023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由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和重庆大学联合牵头研制的嫦娥四号任务生物实验载荷样机。

2024年2月,白鹤滩水电站实物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4年6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

2024年12月2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和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入藏仪式。

2025年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4月22日起,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5月13日消息,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鸿蒙版“国家博物馆”元服务正式上线,以科技赋能文化,让千年文物在智慧终端焕发新生。同月,新四军老战士沈如峰战地日记等实物资料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5月27日,“七一勋章”获得者、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收到国家博物馆颁发的收藏证书,她日常使用的小喇叭等5件(套)见证着华坪女高办学历程的实物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

建筑布局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之际,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老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落成,成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与作为新中国最高政治殿堂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成为中国最高历史文化殿堂,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新馆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建筑由两轴两区构成。两轴为:由西门到东门的东西轴线和由南到北的南北轴线。两区为:由中轴内中央大厅分隔的南北两个展区。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北门面向长安街。南北艺术长廊长260米,高28米;顶部有368个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藻井,楼顶有近2万平方米的屋顶绿地。

学术研究

学术刊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1979年创刊,刊名先后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中国历史文物》,2011年与《近代中国与文物》合刊后改现名。

自创办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因内容及编校、印刷的较高质量,在专业研究人员和社会读者中广受好评,具备良好的学术声誉和行业影响力,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扩展期刊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为月刊,每年出版12期,每期发行量约3000册。每年刊载文章约150篇,主要栏目包括:考古研究、青铜器研究、佛造像研究、钱币研究、陶瓷器研究、玉石器研究、舆服研究、书画研究、舆图研究、墓志碑帖研究、文献典藏研究、近现代文物研究、近现代人物研究、馆藏文物研究、文物保护研究等。此外,结合重大历史节点、学术前沿热点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重要展览,多次策划组织专题研究。

《博物馆管理》

《博物馆管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于2019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在2019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中国博物馆五十人论坛”上正式宣布出版,为2022年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入库新刊。

《博物馆管理》致力于新时代中国博物馆运营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研究,聚焦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运行特点,促进理论建设和学术交流,推动经验成果分享和传播。本刊的创办,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适应新时代博物馆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加强博物馆学科建设、为博物馆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重要举措。

《博物馆管理》为季刊,每年出版4期,每期发行量约2000册。每年刊载文章约40篇,主要栏目包括:博物馆理论前沿、博物馆功能、文博政策、库房管理、藏品管理、展览管理、安全管理、观众管理、传播管理、设备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经营管理。此外,针对博物馆领域热点问题,不定期组织专题研究,邀请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读和学术探讨。

学术机构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责:组织学术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论证、科研课题的立项和验收评审、科研成果奖励的评审、学术成果水平的评估,为学术研究和发展相关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学术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学术委员会活动组织和日常工作管理。

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015年11月20日,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挂牌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举行,国家文物局时任局长刘玉珠、中国国家博物馆时任馆长吕章申共同为基地揭牌。通过公开招聘,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潘路为首任基地主任。学术委员会由21人组成,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成军担任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博讲堂

《国博讲堂》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它以“历史与艺术并重”为举办宗旨,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学术问题发表精彩演讲。截止至2013年末,《国博讲堂》已经举办讲座40余场,内容涵盖历史、艺术、文物考古等多个领域。

作用价值

目标方向

中国国家博物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建设与世界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称的世界级大型馆,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传播中心和交流中心。

功能职责

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珍藏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荟萃世界文明成果,构建与国家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中华文化物化话语表达体系,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馆长、党委副书记(副部长级):罗文利

党委书记:杨帆

常务副馆长(正局级):陈成军

副馆长:丁鹏勃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莉

副馆长:张伟明

馆长办公室主任:杨拓

阅读量:15 更新时间:2025-06-30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历史沿革
  4. 建筑布局
  5. 学术研究
  6. 作用价值
  7. 机构设置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0.5015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