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福建博物院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国家一级博物馆

福建博物院是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地处福州大梦山麓,西湖之畔。福建博物院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5年获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是集主展馆、积翠园艺术馆、自然馆、福文化专题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共设有15个展厅。

  • 中文名
    福建博物院
  • 地理位置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
  • 占地面积
    90 亩
  • 类别
    综合性博物馆
  • 投用时间
    2002年10月
  •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五09:00-18:00(17:30 停止入场);周末及法定节假日:09:00-20:00(19:30 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特殊开闭馆时间请关注官网通知
  • 门票价格
    免费
  • 始建时间
    1933年
  • 馆藏精品
    青铜大铙、德化窑文昌坐像、梅花天鹅图轴
  • 博物馆级别
    国家一级博物馆
  • 主管部门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 藏品总数
    221187件(套)
  • 年度观众总数
    763058人
  • 珍贵文物数
    41736件(套)
  • 现任馆长
    楼建龙

基本信息

福建博物院前身1933年10月创立的“福建省立科学馆”,1949年8月更名“福建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4月整合组建为“福建省博物馆”,1960年,福建省博物馆迁至现址,1970年改名毛泽东思想展览馆并迁出,1971年恢复福建省博物馆之名,1973年迁回现址。2000年3月,在原馆址上重建,2002年新馆落成,更名为福建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22万余件、自然标本1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多件,以海丝文物、华人华侨文物、革命文物、红色文物、书画文物等为主要特色。

福建博物院作为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完成了活动开幕式、系列论坛等多项工作,策划展出了“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等4个主题展览,精心设计了系列配套活动。2019年,“纸上、网上、空中、空港、地铁博物馆——五馆服务工程”入选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每年接待的观众逾150万人次,成为福建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的重要阵地。

9c16fdfaaf51f3de8315c0ce9aeef01f3b2979f0.webp.png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立福建省立科学馆。经当时教育厅厅长郑贞文的推荐,黄开绳于是年11月被委任科学馆馆长。馆内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部,还创立气象测候所,预报福州逐日气象。

20世纪50年代初改名福建人民科学馆。

1953年4月,筹建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建立后,福建人民科学馆撤销,将其中的动物标本移交福建省博物馆。后期福建省博物馆又接收了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收藏的革命和历史文物,逐步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1960年,迁今址。

1970年,改名毛泽东思想展览馆并迁出。

1971年,恢复为福建省博物馆。

1973年,迁回今址。

2000年3月在原馆址上重建。整体占地89亩,建筑面积35800平方米,总投资2.7亿元。

2002年,新馆落成,更名为福建博物院。

2021年6月,博物院下设部门文物考古研究所分立为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2022年11月30日,福建博物院等6家单位发起成立“郑和文化场馆联盟”,将整合郑和相关资源,凝聚内部合力,为弘扬郑和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

方位布局

场馆设计

福建博物院坐落于福州西湖公园旁,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综合馆、自然馆、积翠园艺术馆、文物监测中心等建筑,以及古堞斜阳、金鳞小苑等景观组成。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集合:富有福建民居特色的几字形屋顶,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汇集大中国文物精华的浮雕墙体,模拟福建土楼风格的自然馆建筑,扩散水纹状的主体建筑广场。

主展馆建筑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采用惠安粉红麻石材,质地和建筑外形设计贴合完美,集展览、教育、科研功能于一体。

馆内布局

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15个展厅:一层6个展厅、二层6个展厅,三层1个展厅,自然馆2个展厅,其中既有基本陈列展厅又有临时展厅。此外还设有贵宾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智慧书院和影像厅。

学术研究

考古发掘

由福建博物院主持发掘的"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荣获国家考古最高奖一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项考古发掘不仅发现房屋遗迹一处,还发现有较多的遗物,有陶片、石器、石片、骨器等,此外还有大量哺乳动物遗骨和溪螺壳、少量禽类骨骼等,有部分动物骨骼经过火烧。并发现两个个体的人颅骨和部分肢骨。根据洞口所布探方已揭露出的文化堆积层分析,时代从旧石器晚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早期(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年代测定从距今17000至7000年前)。奇和洞遗址文化内涵极富地域特色。陶器相似于平潭壳丘头、昙石山下层等遗址及台湾大坌坑、南关里等遗址,该遗址应是福建地区新石器时代初、早期土著文化代表之一,且对于探讨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关系极具意义的材料。

遗址里出土的大量烧石、烧土、烧骨、灰烬和被遗弃的各种食物残迹,其中动物遗骨包括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类、鸟类、龟鳖类、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中的多种螺、蚌类,对于了解当时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研究数万年以来龙岩地区生态环境及其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出版专著

出版有:《丝路帆远: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艺术设计作品集》《福建博物院馆藏书法名家作品选》《福建博物院馆藏国画名家作品选》《舌尖上的丝绸之路》《漳平奇和洞遗址》《哺乳动物》《磁灶窑址》《闽越国文化》《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发掘报告》《福建北部古村落调查报告》《东海平潭碗礁1号出水瓷器》《西沙水下考古》《交趾香盒》《德化窑》《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研究学》《艺术馆书画集》《漳州窑》《福建博物院文物珍品(简装)》《鸟仑尾与狗头山》《虎林山遗址》等学术专著。

专业期刊

《福建文博》创刊于1979年,是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福建博物院与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类期刊,也是国家认定的第一批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 CN35-1005/K 。季刊。

主要栏目有:主编特约、研究与探索、考古与发现、文物宝藏、文化遗产、博物馆论坛等。

文化活动

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范围和领域,努力搭建更多具有民族地域、民风民俗特色的交流平台,推动文化交流多领域、全方位地开展,福建博物院举办了多项交流展览,主要有:《福建工艺之美》台中市特展;《国家宝藏》大型专题特展;《相遇太平洋: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端》美国夏威夷特展;《土楼风采》大型图片展;德化古今陶瓷艺术展等。《相遇太平洋: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端》特展展览在夏威夷引起轰动,当地主要报纸和电视台都进行了相关报道。夏威夷主要媒体的记者对开幕式进行了采访报道。夏威夷最大的报纸“火奴鲁鲁日报”用大篇幅头版对这一展览进行了报道。火奴鲁鲁市的主要电视台KHNL等也对展览进行了报道。北美地区最大的华人报纸“世界日报”连续进行了报道。

文物保护

福建作为中国南方文物大省之一,有着丰富的馆藏文物、地下遗存、地面古建筑及沿海水下遗物。福建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是以福建博物院文物保护实验室为基础成立的,集中文物保护研究技术力量,具备承担国家文物保护科研项目的能力。福建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负责福建省馆藏文物、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沿海出水文物、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复工作,同时开展各类文物保护修复科研课题研究;进行各类文物分析、检测、鉴定、修复、复制、保护处理及展厅、库房等环境的监测;提供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咨询。

所获荣誉

陈列类奖项

由福建博物院联合沿海七省45家博物馆、荟萃300多件文物精品创办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荣膺2013年度全国展览最高奖的十大陈列精品奖并获国务院总理基金支持;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荣膺2018年度全国展览最高奖的十大陈列精品奖;

《宋词里的福建》入选2024年国家文物局“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大型主题特展入选2023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文脉艺印——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特展》入选2021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革命先驱遗书展》入选2019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重点推介项目;

《绿叶对根的情意——华侨华人奉献展》入选2014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

宣传类奖项

“五馆服务工程”即“网上、纸上、空中、地铁、空港”博物馆,2019年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项目;

社会教育类奖项

志愿者和志愿者团队先后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荣誉称号;

“文物在我身边——福建文博进校园进社区双百活动”入围(全国)最佳社区文化促进项目;

2025年3月17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名单(第一批)。

展会类奖项

2018年在“第八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获“特别组织奖”“最佳展示奖”“博物馆国际交流荣誉奖”三大奖项;

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在“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中获“最佳展览展示金奖”;

文创类奖项

2020年《宋建窑黑釉酱斑三折伞》在“千年风雅打开宋潮·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中荣获实物类优秀作品奖。

2019年《林则徐“宠辱皆忘”印文橡皮擦》获第六届福建文创奖文博创意产品类金奖;

2018年“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艺术设计作品巡展”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2018年在第13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获“博物馆优秀文创产品奖”;

2018年《“齐白石展”文创开发首饰系列》荣获第五届福建文创奖文博创意产品类金奖;

国际奖项

福建博物院积极参与国际博协各项活动。2016年10月,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博物馆代表,受邀参加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办的“一带一路——包容与可持续城市展览与对话”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主题为“丝路帆远行万里”的演讲。2016年,获国际博物馆协会基金会、最佳文化遗产组织“我们欧洲”组织颁发的“2016年度全球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杰出、最具创新力、最具启发意义项目”奖,并获邀永久加入“最佳文化遗产组织精英俱乐部”。

阅读量:4 更新时间:2025-07-03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历史沿革
  4. 方位布局
  5. 学术研究
  6. 文化活动
  7. 文物保护
  8. 所获荣誉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0.5171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