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青岛动物园

青岛景点

青岛动物园是青岛境内的景点,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延安一路102号,地处太平山西南侧,占地面积达31万平方米。该动物园正式成立于1977年,以动物科普宣传和娱乐休闲为主打,成为了一处综合性城市生态公园。

  • 中文名
    青岛动物园
  • 地理位置
    青岛市市南区延安一路102号
  • 开放时间
    8:00-17:00
  • 占地面积
    31.3万平方米
  • 著名景点
    狮虎山,猴山,儿童动物园等

基本信息

青岛动物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5年,当时开始建设动物笼舍。到了30年代,这里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小型动物园。1977年,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参观需求,青岛动物园在太平山西南侧另建新址。园区被划分为猛兽动物展区、食草类动物展区、灵长类动物展区、鸟类动物展区、小型动物展区等五大展区。2008年,动物园对园区进行了调整。以园中主干道雪松路为界,将整个园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猛兽动物区,而西部则涵盖了其他动物区域。园内建有鸣禽馆、百鸟笼、猿猴馆等动物舍馆,截至2021年,共展出动物80余种、上千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2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则有30余种。还展出了孟加拉白虎、秦岭羚牛、山魈等珍贵动物。青岛动物园不断进行扩建和改造。2020年,相继启用了猴山水帘洞、天鹅湖、熊猫谷——萌宠乐园三大建设项目。2021年5月20日,青岛动物园内蜜蜂生态自然教育园区正式开园,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了解蜜蜂生态的场所。2022年起,青岛市启动了太平山中央公园建设整治工作,将青岛动物园搬迁至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

2023年1月30日,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了《关于对青岛动物园搬迁及原址改造提升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向公众征求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沿革

中山公园时期

青岛动物园正式成立于1977年9月1日,它的前身是中山公园的一个园中园,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

青岛地区动物展出历史较久。民国四年(1915年),日本殖民当局在植物试验场(即后来的中山公园)西南侧划地30亩,建熊笼1座、水禽笼1座,初建有熊笼一座,园形小猴笼两个,简易梅花鹿苑一处,水禽笼一处,供观赏之用。展出观赏动物有:黑熊、广西猴、台湾猴、梅花鹿、鸭、鹅、雁、鹤等,是为“旭公园”的动物展出部分,这也是青岛动物园的雏型。

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对原来的熊笼、禽笼进行了维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农林事务所又对上述动物笼进行维修,同期增设猴笼2座、鹿棚栅1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又建钢筋水泥结构豹笼一座,内养金钱豹两只。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建马厩1座,养有菊花青马1匹,厩壁上刻有中、日、英三国文字石碑,以记其事。同年被评为“开源神骏”,是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之一。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公园疏于管理,动物笼舍失修、动物失养,展出动物已寥寥无几,具体数量无据可查。这时的中山公园破坏严重,动物展出部分几乎全部破坏。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中山公园仅有熊、猴子和鹿三种动物,笼舍面积不足一百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公园内的动物展出部分得以发展,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在政府资金投入下,动物园大兴土木建设,动物园开始形成规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原址整修扩建动物园。1953年建狼笼1座;1954年建虎笼1座;1955年建孔雀笼1座、猴笼1座、鸟类综合笼舍1座;1957年建狮笼1座,为木质结构,196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62年建鸸鹋房舍1座;1963年建小动物笼舍1座。至1966年,中山公园共有各种动物达88种,其中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狮、虎、棕熊、鸸鹋、丹顶鹤、红面鹤、鹈鹕、葵花鹦鹉、鹩哥、四川鹦鹉、海南鹦鹉等20余种。

动物园周边用粗木桩穿插竹竿圈围,沿围栏周边配植绿篱,占地三十余亩,自然气息浓厚,园内主要路分为两条,一条碧桃路,一条梅花路,动物园设三个门,正大门位于中山公园南门入口内西侧,大门整体为木结构,种有植物攀爬于门楼上。另两门分别设于梅花路东西两端。

“文化大革命”初期,公园管理混乱,动物园的发展规划受到较大阻力,正常的动物管理无法实施,致使动物的品种降到60余种。动物展出品种、数量逐年减少,一大批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鸸鹋、鹩哥、葵花鹦鹉、海南鹦鹉等相继死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所恢复。1973年,重修了狼舍;同年,香港爱国人士李作基先生向中山公园赠送白掌长臂猿1只;1974年,重修鹿苑及骆驼园;1975年起又陆续从广西等地引进黑叶猴、平顶猴(豚尾猴)、熊猴、斑犀鸟等珍贵动物。1976—1978年,李作基先生又陆续赠送黑猩猩(共计7只)、狒狒、山魈、黑天鹅等珍贵动物。从澳洲引进大灰袋鼠一对,饲养于猴山以南临时馆舍。遂规划在中山公园北部山坡建设动物园新区。

新址筹划

青岛动物园现园址系北高南低的坡地,原属中山公园管理范围。建园前,明霞路南段至中山公园北门,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林木茂密,西部坡缓且地形开阔。明霞路东南角有零星建筑,为中山公园的养鹿场和动物饲料存放地。

1976年,市园林处根据城市园林发展需要,提出在原中山公园动物展区的基础上,按中等规模移地迁建青岛动物园。规划面积29.97万平方米,分园前区、鸣禽区、猛兽区、灵长区、食草区、中型动物区、小型动物区和两栖 动物区共7个展区,总投资123万元。1977年1月,中山公园动物养护组正式从中山公园分离出,在中山公园北部建造动物笼舍并陆续进行动物搬迁,建成了占地面积为27.9万平方米的青岛动物园。

1977年8月,经青岛市城市建设局审查批准,并于同年9月定名为青岛动物园。

1977年,由市园林处规划设计小组,根据市城建局批准的规划方案,学习兄弟城市动物园馆舍设计经验,结合青岛动物园地理环境进行设计,园林处工程队施工。到1988年,除两栖动物区取消外,基本按规划完成建园任务。期间共完成西、北两个园门(包括北门的消防通道)、门前区、百鸟笼、孔雀馆、鸣禽馆、走禽馆、猛禽馆、雉鸡馆、猩猩馆、猿猴馆、猴山、骆驼苑、鹿苑、狮虎山、中型动物笼和小型动物笼等工程,总建筑面积16840平方米;完成主园路、游览道路、厕所、锅炉房、饲料室、水电供应等配套设施;大量种植雪松、龙柏、银杏、樱花、碧桃、海棠、迎春、连翘等多种植物,绿化、美化园区环境。

1979年建成鸣禽馆和百鸟笼之后,鸟类首批进入新园;同年建成猿猴馆,猿类、猴类搬迁新居;边建设、边开放。同年,在猴山大门前开始单独售票。1980年建成新动物笼舍3座,相继迁移一批动物;1981年建成孔雀楼1座、走禽馆1座;新动物园西大门于同年竣工;1982年建成雉鸡笼3座和一部分中型动物笼舍;1985年建成猴山;1988年建成狮虎山。至此完成了所有动物迁居新园的全部工作。青岛动物园以全新的面貌对社会开放。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引进的动物有:自北京引来的食火鸡、猞狸;自东北引进的白鹳、驯鹿、驼鹿;购入非洲狮1对;由济南转引东北虎1只;由西安、成都、桂林分别引入各类雉鸡共60余只。

建成后的发展

建设方面

历经十年的逐年建设,截至1987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动物园。全园新建了许多别俱风格的动物笼舍,并配有动物饲料室及仓库一处,可以说,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是动物园建设和发展的较快阶段,在这一时期,动物的品种和数量年年增加,动物品种共计八十余种,当时配有技术管理人员两名,饲养员十六名,无论是饲养动物的品种数量,还是管理水平都居全国中等水平。1985年,青岛动物园对全园环境进行改造,在原有林地、绿地基础上增加乔木两千一百株,灌木八百株,草坪三千九百平方米,增加全园的绿地覆盖率,提高了动物园内的环境质量。

从1992年至2000年,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动物园在保持原有动物观赏区的基础上,新辟游艺区,增加了大量游艺设施,形成了一个占地约四千平方米的游艺区,使动物园成为一处以动物观赏为主的综合性公园。

1997年至2000年,青岛动物园对全园不断进行绿化改造,共新增乔、灌木几十余种,既丰富了园内植物种类,又美化了动物园的园容园貌。使青岛动物园逐步健全为一个兼动物科普宣传、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城市生态公园。

2022年起,青岛市启动了太平山中央公园建设整治工作,拟将青岛动物园迁到西海岸新区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

园区布局

动物园东依太平山,西与青岛山隔路相望,南与中山公园为伴,北邻居民区。截至2005年,占地面积31.3万平方米。青岛动物园空间广阔,在31万平方米的山坡密林中,建筑各异的动物馆(笼)舍上下错落;各展区之间,顺地势修建的石阶路、鹅卵石路及石条小径蜿蜒交错,与主园路巧然相连。充分利用展区空间。

动物资源

到1988年正式开园时,展出动物84种近900只。1991年,动物品种增加到100种,但数量下降至600只左右。1993年,展出动物65种745只。1999年前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上。2000年,达到120种1300多头(只),是青岛动物园历史上最高水平。2001-2003年品种数量都有回落。2004年,调整动物展出结构,增加两栖、爬行类动物。到2005年,展出品种上升到126种,1400多只,超过2000年的最高水平。

管理方面

1988年售票房建成,实行售票入园。由于动物园南门即中山公园北门,两园分别售票,对游人带来不便。后改为两园游览票通用,但给两园各自举办大型活动在门票收入分配上产生矛盾,造成管理上的不便。1998年,动物园划归中山公园管理处管理,其性质、经费渠道不变,暂时解决了上述矛盾。

为适应动物的生活习性,2002年4月2日动物园开始实行夜间封闭管理,开放时间为早8时—晚5时。5月,两园园门交界处建标志性门,恢复分别售票管理。

2008年4月,为响应中山公园的免费开放,动物园对园区划分进行了调整,以园中主干道雪松路为界,把整个园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为猛兽动物区,西区为其他动物区,改造后的动物园南北贯通。

单位编制

青岛动物园定名于1977年9月6日,经中共青岛市城市建设局核心小组研究决定。1985年3月,中共青岛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局委员会将其改名为“青岛市动物园管理处”,并定为副科级单位;1989年9月,市编制委员会同意为科级事业单位;2002年1月,恢复局直属单位建制。2002年7月,经市编制委员会同意,青岛市动物园管理处为处级单位。

植物资源

青岛动物园于1977年,在太平山西南麓开始建设,原植物品种以黑松、刺槐、榉树、青朴为基本树种,经过10年的逐年建设到1987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动物园。全园占地30.36公顷,其中建设占地1.68公顷,道路广场1.46公顷,河塘面积0.49公顷, 园内保留原生杂木林和黑松、榉树、青朴等树木。

在植物种植上,主要是结合动物生态习性和自然环境选择。鸣禽馆、灵长区以庭院式绿化为主调,其余展区以自然式布置为主,有野趣感。园内的主干道由雪松、樱花、银杏和榉树等组成。结合地形划分展区,配置植物。使动物馆舍大多掩映于绿树丛中。

园内主要树种有雪松、黑松、华山松、白皮松、龙柏、刺槐、银杏、青朴、光叶榉、五角枫、广玉兰、黄连木、栓皮栎、樱花、榆叶梅、紫薇、垂枝碧桃、海棠、月季、金银木等。草坪3.3万平方米。2005年,全园有各类树木152种2.66万株。乔木与灌木之比1:2,常绿乔木与灌叶乔木之比1:1.4。

园内苗圃位于园西,办公楼以南,占地4万平方米。2002年改造,淘汰长势不良、病虫害严重的树木;改造梯田地形为缓坡。划分7个苗木培育区种植各种乔灌木1.4万余株,草皮7500平方米。铺装道路1000平方米,对游人开放。

绿化面积26.71公顷。温室面积235平方米,花圃面积380平方米,其生产的各类花卉主要供园内花坛、菊展等摆放。

1985年,对园内部分环境进行改造,增加了植物。在原有林地、绿地地基础上增加乔木0.21万株,灌木0.08万株,草坪0.39万平方米。

所获荣誉

1954年,青岛动物园首次繁殖成功广西猴。此后,陆续有野生动物在园内人工饲养条件下成功繁殖。1979年,山魈在园内首次繁殖成功,填补了国内动物繁殖种类的空白,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成功繁殖珍稀动物绿狒,并逐步形成种群。

组织机构

青岛动物园于1987年在动物园内设立服务设施两处,主要服务范围为向游客销售食品、饮料和为游客提供照相服务。园内原有商亭21处,主要为游人提供小食品和旅游产品,旅游季节临时搭建快餐点,为游人提供方便。这些商亭大多占用绿地,而且数量过多,多已破旧。2003年,拆除原有21个商亭,投资20余万元,重新调整布局,另建商亭7处,恢复绿地1000余平方米。

1989年在园内开辟约100平方米的场地,购进电瓶车10辆,建立了动物园内的第一处游艺设施,为游客在观赏动物的同时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

1992年,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动物园在园内东南角新辟游艺区,增加了一些游艺设施,如:小火车、电瓶车、小飞象、小猴抬轿等,形成了一个占地约1500平方米的游艺区,动物园游艺场初显规模。

1995年至2000年,随着游客对游览设施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动物园在原有游艺设施基础上不断扩展,增添了如:碰碰车、海盗船、小飞机、旋风跑车、轨道车、转马、跳跳床等有时代特色的游艺设施,形成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游艺区。

从1987年至2000年,随着游客对游览区内服务设施要求的不断提高,动物园由原有的2处商亭扩展到12处。

动物园的服务设施还包括:广播站1处,卫生服务设施4处。

动物园跑马场原位于猴山东北开阔地,占地3020 平方米,建于1995年。引进矮种马匹,青少年也可参加这项活动。为个体户承包经营。2013年5月移至两栖爬行馆东北侧、原西大门附近。

在园内,还有三处鱼池,其中有金鱼供游人垂钓,位于小熊猫馆、猩猩馆、狮虎山。

文化活动

对外交流

为了防治动物近亲繁殖造成的退化,青岛动物园积极与全国其他动物保护单位进行交换和繁殖。如1982年与广州动物园进行绿狒狒交换繁殖,1983年与上海动物园进行麋鹿交换繁殖,1990年和南宁动物园进行双峰骆驼的交换繁殖,1997年与成都野生动物保护站进行小熊猫的交换繁殖,1999年与济南动物园进行黑豹的交换繁殖,2000年与济南野生动物世界进行了广西猴的动物交换繁殖等。通过动物的交换和繁殖,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和其他动物保护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

青岛动物园先后与北京、深圳、上海、大连、西安、济南等地的动物园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1988年8月,日本德山市动物园来访。为了加强在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繁殖方面的技术交流,青岛市动物园与日本国山口县德山市动物园经多次协商,商定建立友好动物园关系,并达成相互交换动物的意向。1988年12月17日,双方代表在德山市动物园正式签订了建立友好动物园关系议定书,并确定以两国草签议定书时间(1988年8月6日)为建立友好动物园关系时间。根据建立友好动物园关系议定书精神,德山动物园于1988年12月10日向青岛市动物园赠送斑马1对(雄性2.5岁,雌性1.5岁)、雄性山魈1只(3.5岁);青岛市动物园于1988年12月16日向德山市动物园回赠小熊猫1对(3至3.5岁)。这次互赠,实际上是动物交换。

1973~1978年,香港爱国人士李作基赠送长臂猿、黑猩猩等动物,属单向赠送。与国内各动物园的动物交换始于1979年后,当时青岛动物园的动物品种、数量少,靠自行繁殖的动物交换不多,也无记载。2001年后,有据可查的品种、数量亦不多。

科普活动

园内结合动物展出,从多方面宣传动物知识,引导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展出的每种动物都挂牌说明,介绍动物的名称、学名、产地、习性等。20世纪70~80年代,还经常组织中、小型动物到市属各县和省内偏远市、县做流动展出,在展出的同时介绍动物有关知识。有时也从外地组织动物来动物园展出。1989年4月,从济南动物园租借大熊猫展出,宣传“国宝”,共展出15天,参观人数达到23万人次。1991年4月从成都动物园租借不足4龄大熊猫两只在猩猩馆展出,1998年以来,为省、市各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撰写动物宣传稿件数10篇,宣传报道千余次。

1999年-2003年,青岛动物园与《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等媒体联合发起 “动物认养”活动。通过“动物认养”普及动物知识,在市民当中引起热烈反响,单位、个人纷纷认捐、认养,全市大中小学学生发起《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的倡议,自愿认养动物。

防疫治疗

青岛地区展出动物之初,没有专职的兽医和医疗设备。建国前后只有一名兼职兽医。1957年,始配畜牧兽医技术员,并陆续配备简易医疗设备和临时指定隔离间。遇珍贵动物患病,多请本市或北京的医疗专家会诊,提出治疗方案。1977年建园时,有工程师、兽医师各一人。1999年建动物治疗室,各种治疗设备有所增加。并引进专业大学毕业生。2001年后,陆续招聘兽医师5名,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2003年,成立园内动物医院,完善部分医疗机械,除治疗动物疾病外,主要是对各种动物传染病进行预防。2003—2005年,配备猛兽类、灵长类和食草类动物的“保定笼”,以防止因多次扑捉疾病动物而造成伤害,硬件设施有所加强。对动物疾病的防治与治疗发挥了作用,并积累了一些防治动物疾病的经验和成果。

日常动物疾病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外地动物引进严格检疫、隔离观察,确保无传染性疾病后,再入笼舍驯养展出。平日坚持动物笼舍日消毒、动物展区每周全面消毒制度。定期注射疫苗,为动物生存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免疫力。在多年的动物疾病治疗中,对动物结核病、寄生虫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治疗成效。1990年后,基本杜绝了动物的非正常死亡。

动物救助

青岛动物园自建园起成功救护的鸟类动物不计其数,其中包括猫头鹰、小白鹭、苇鳽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这些受伤、受困、迷途、流浪的鸟绝大部分是青岛市区及周边地、市的群众在庭院或野外发现后,主动与动物园联系后救护的,或间接由报社、电视台与动物园联系救护的,经过动物园工作人员对它们的精心照料和救治,待它们恢复健康,再放归大自然,使它们获得自由。

“爱鸟周”野生鸟类摄影展

"爱鸟周"源于1981年,最初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青岛因其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吸引了众多鸟类在此安家和“做客”。截至2020年4月,青岛野生鸟类的记录已达到428种。2020年4月25日,第38届“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在青岛动物园两栖爬行馆西侧广场顺利举行。此次“爱鸟周”的主题为,爱鸟新时代,共建好生态。现场通过举办鸟类摄影展、发放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公众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搬迁计划

早在2008年,青岛市就开始酝酿搬迁动物园和植物园,当初对于动物园的选址有3个选择,但是后来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2011年3月10日,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青岛市正在积极推动世博园、新植物园、新动物园“三园联动”工程,探讨建立城区北部新的生态旅游链条。

2023年1月30日,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了《关于对青岛动物园搬迁及原址改造提升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公告,拟将青岛动物园搬迁安置于西海岸新区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

公告表示为全面提升太平山中央公园建设品质,拟将青岛动物园搬迁并对原址改造提升,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组织开展青岛动物园搬迁及原址改造提升工程公众参与和风险评估工作。按照程序,现公示项目有关信息,征求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争议事件

2017年5月16日一位游客去了趟青岛市动物园棕熊展区,准备给这个大家伙喂点食物时,正在拿着麻花喂棕熊的时候,被熊一口就咬掉了手指头。游客惊慌失措,忍住疼痛,找到了园内的工作人员。事后,游客返回动物园理论,说自己买了票,就应该受到应有的保护,而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在劝导别人的时候,并没有人劝导自己。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是很无奈,为了防止有人乱投喂发生危险,专门树立了警示牌,而且已经把防护网封的很密了,即使这样,仍然拦不住游客们想要靠近的心。

参观信息

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

青岛动物园的开园时间调整为8:30—16:30,清园时间调整为16:30—17:00

门票

东西园区总票价成人8.5元

本科以下学生凭学生证4元;

西园区内两栖爬行馆成人15元

儿童票/学生票10元。

建议游玩

2-4小时

交通线路

乘车路线:26、31、202、206、228、304、316、321、604、605等路公交车在中山公园站或天泰体育场站,穿过中山公园到动物园。

乘15、219、220、302、368、604等路公交车在动物园(西门)下车。

乘3路公交车在动物园站(北门)下车。

乘地铁M3号线在中山公园站下车。

阅读量:17 更新时间:2025-07-15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发展沿革
  4. 园区布局
  5. 动物资源
  6. 植物资源
  7. 所获荣誉
  8. 组织机构
  9. 文化活动
  10. 搬迁计划
  11. 争议事件
  12. 参观信息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0.5246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