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上的教育火种
“2013年雅安地震后,我从北京去了雅安,在当地支教,那时的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可能是小时候喜欢看一些关于‘赤脚医生’‘支教老师’这类纪录片的缘故吧。”尹洪伦说,从那一年开始,自己一发不可收拾,投身到了支教的行列。
2015年11月,尹洪伦第一次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拉马镇(原拉木阿觉乡)马依村。这里的自然环境很好,但基础设施较差。“那时候,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眼睛里尽是对知识的渴望。”尹洪伦感慨地说。就这样,当地艰苦的环境没有吓退尹洪伦,反而让他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成为马依村的第一位支教老师。这一待,就是10年。
尹洪伦是义务支教,没收入来源。为解决温饱,他常常往返大凉山与重庆等地,在支教、打工、支教、打工中来回奔波。这样往复虽辛苦,他却从未退缩。这一年,尹洪伦在紧衣缩食之中成为全职支教老师。
生命接力的马拉松
随着走访的深入,尹洪伦发现这里的未成年儿童较多,而且不少人都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尤其一些患有疾病的孩童,由于家里条件差,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
“我第一次见吉克拉作时,她刚10岁、身高不到1米,体重10公斤左右,看上去五六岁的样子,站在哥哥身后,怯生生的。”尹洪伦说。吉克拉作小时候患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治疗,恶化为肿瘤,导致听力受损,她也不会说话。吉克拉作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哥哥相依为命。
帮小姑娘治好耳朵,让她听见声音,成了尹洪伦的最大心事。“当时,我扯下小学作业本中的一张纸,跟吉克拉作的监护人和几位亲戚签了协议、按了红手印。约定帮吉克拉作筹集手术费用,带她去大山外求医。”
就这样,尹洪伦带着吉克拉作和沉甸甸的期望,一边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筹措手术费用,一边辗转西昌、成都等地求医,但并不顺利。直到重庆永川的网友将吉克拉作的情况介绍给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康厚墉医生,他表示医院具备手术条件。在康医生的帮助下,吉克拉作接受了手术。尹洪伦还用善款给吉克拉作佩戴了助听器,让她第一次走进了有声世界。“后来我又带吉克拉作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去往北京,找到一家康复机构让她上学,现在的吉克拉作已经能做简单的交流了。”尹洪伦欣慰地说。
吉克拉作是尹洪伦救助的第一个孩子,之后的日子里,他徒步、搭便车、骑行,愈发频繁地穿梭在凉山彝族自治州5个县城、12个乡镇、25个自然村,走访需要帮扶的家庭和孩子。10年时间,他资助了300多名学生, 救助了40多名病残儿童。
永不熄灭的星火
目前在重庆读大专的曲么日作,是尹洪伦救助的学生之一。“第一次见尹老师是2016年,他来我们村里支教,后来又在外婆家的村子见过一次。当时尹老师见到我很惊讶,‘这个时间不是应该待在学校里吗’。”曲么日作说,她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爸爸还生着病,没钱继续供她上学。“是尹老师告诉我,一定要继续读书,他并一直资助着我。”
“我是听了尹老师的话,才走出大山,到重庆读书的,如果没有继续读书,或许我会像家乡的多数人一样,早早结婚,尹老师拯救的不只是我,更是我们的家庭。”对于尹洪伦,曲么日作十分感激,“尹老师是一个善良的人、伟大的人。可能伟大并不能形容普通人,可我觉得尹老师就是很伟大。”伟大二字,小姑娘说得无比坚定。
“教育扶贫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点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尹洪伦说。如今,尹洪伦带领着“彝起爱天使之家”更多的志愿者续写着大山深处的教育传奇——让每个孩子都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让每颗星星都能照亮自己的天空。
文章来源
山东文明网-文明山东
阅读量:37 更新时间:2025-08-12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