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小案”法官彰显政治忠诚
以“小案”保护群众利益。他常说:“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咱办案子不能有私心。”他常常利用午休及节假日休息时间,带领年轻干警主动进社区开展诉前调解等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因为他平时爱穿布鞋,行走于田间地头,到访百姓千家,深入基层调查调解,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布鞋法官”。他先后在滨城法院13个部门任职,无论从审判一线到综合部门,还是从书记员到庭长,都把工作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2019年王炳申从杜店法庭庭长改任民一庭庭长,680件旧存案件,加上新收的1200件案件,是民一庭任务最重的一年,他带着同事加班加点地干,年底实现良性循环,人均结案200余件且无一投诉。他视审判事业如生命,在生命的最后,躺在病床上放不下的仍是未办完的案件。
以“小案”推动行业治理。2021年前后,滨城法院受理批量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王炳申发现,涉案保险费率虽在银保监会批准同意的保险费率范围内,但仔细计算后,当事人一笔贷款的融资成本包括贷款利息、罚息复利、保险费,实际负担沉重。考虑到案件的辐射作用,他坚持调解,并召开全市保险公司现场会,在银保监会批准同意的保险费率没有作出调整的情况下,各大保险公司对保险费作出让步。目前该院大部分保证保险合同纠纷均以调解方式结案,大大减轻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
认真落实“小案不小办”,“小案”办出好效果
2019年国庆前夕,他主动认领、带头办案,审理了涉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系列案,经三次庭前会议、两次庭审,为28名集体起诉劳动者追回经济补偿金100余万元,并且督促被告自动履行判决义务,避免了判决打“白条”,该系列案件圆满化解,营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他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随地记录想到的办案思路、工作事项和心得体会,再手机拍照发给庭里干警,这种工作方法形成习惯,慢慢地被同事成为“口袋法官”。王炳申曾独自在监察室工作5年,期间他不断总结监察工作经验,他认为:“化解投诉,要迅速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个过程会触及被投诉人的敏感神经,要理解要宽慰。”任职监察室期间,投诉举报全部办结,无一冤假错案。
始终坚守质朴廉洁,“小案”练就硬作风
他严格遵守“三个规定”,不为“面子”触碰法律底线和纪律红线,自觉净化个人朋友圈。几年前,其亲哥哥因车祸涉案找其帮忙,王炳申果断拒绝,并让他相信法律、相信法官。最终,双方庭外和解。
他生活极其简朴,不讲排场、不求虚名,常年布鞋素衣,家里只有沙发、茶几、餐桌和三张木头床等最基本的生活起居用品,家具的唯一一张书桌是找人帮忙打的,书桌只有一米长、50公分宽,唯一的一辆汽车是多年前为了回老家探望老人方便买的二手车。
他还挺身而出见义勇为。1990年,在张集法庭担任书记员的王炳申路遇三名歹徒持刀抢劫群众。他毫不犹豫冲上前,冒着生命危险,赤手空拳擒住两名歹徒,在同行村民的配合下报警,后将逃窜歹徒抓获。经审讯,该犯罪团伙在公路边实施抢劫作案7起,打死1人,打伤7人。后王炳申同志被山东省高级法院授予一等功。
他去世后,1000余位亲朋、律师及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现场送别,网上悼念刷屏。《法制日报》《人民司法·天平》等媒体报道他的先进事迹,阅读观看量超过50万人。他被追授为“滨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记个人二等功、“滨城区优秀共产党员”记个人三等功,省市区政法单位均作出向王炳申同志学习的决定。
文章来源
山东文明网-文明山东
阅读量:20 更新时间:2025-08-16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