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史,铭刻红色记忆
“我常想,在我有限的生命里,怎么样为家乡为群众做点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心里感到踏实。”这是百岁老人汪心田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他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决心为家乡和埠岭村撰写一部村史,记录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1995年,73岁的汪心田开始动笔。他翻阅大量地方史志,走村串户遍访200余人,搜集“葛绍元铡劈鬼子兵”“贾永旺骗敌救群众”“村民勇保八路军伤员”等抗战事迹,整理烈士名录、村组织机构等珍贵史料。14年间,他写下15本手稿,累计45万余字,仅毛笔就用坏了百余支。
为追求史实精准,他反复修改、重抄手稿,有一次,他已经睡觉了,突然又想起一个细节,害怕第二天忘记就直接从床上爬起来,记在本子上。在地里干活时,他突发“灵感”,一定要核实一个问题,不顾满身泥土就跑到村民家里,结果被人误会是要饭的,被拒之门外。最终,《和埠岭村史》经专家修订后由村两委定为第一卷,重点记录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历史;第二卷则续写1949年后村干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历程。这部村史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成为教育年轻一代铭记历史、感恩生活的“红色教材”。
以行践诺,彰显家国担当
汪心田生活简朴,却对公益事业倾尽所有。回乡后,他看到田里坟头林立,既不符合国家政策,也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他带头捐款数万元,推动村里建成公墓,终结乱葬旧俗,为村民树立文明办丧新风。2008年,他提议并筹资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亭,为家乡增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六一”,他自费为村中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并讲授革命家史,激励后辈勤学报国。
灾难面前,赤子丹心。 无论是抗洪救灾、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汪心田总是第一时间交纳“特殊党费”,累计达4.2万元;他还为肥城市教育基金会、敬老院、贫困户捐款5万余元。村民感慨:“汪老的钱全花在刀刃上!”厚厚一叠捐赠证书,印证着他“离岗不离党”的赤诚情怀。
以艺传魂,弘扬时代精神
汪心田将艺术创作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他独创“竹叶文字画”,乍看为竹叶水墨,细观则暗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内容。14年来,他创作4000余幅作品,分发给党员干部、社区群众及青少年,寓教于画,广受赞誉。
他主动担任义务宣讲员,深入学校、田间地头作革命传统报告30余场,受益人数超1万人次。迁居城区后,他定期参加老干部党支部活动,为机关、企业宣讲健康养生知识,传递乐观正能量。他常告诫子女:“无论身在何处,必须听党指挥。”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传承他的奉献精神,在各自岗位履职尽责,延续家风。
“入了党就要听党的话,不管干什么都要认真干。”这是汪心田一生坚守的信念。百岁人生,红心向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党员的忠诚与担当,以饱满的热情、无私的言行在老干部这块阵地上发挥着余热、奉献着余晖。
文章来源
山东文明网-文明山东
阅读量:45 更新时间:2025-08-30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