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崇明岛

长江口的冲积岛屿、沙洲

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东端长江口处的冲积岛屿,也是中国第三大岛屿,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成陆历史有1300多年,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2010年代全岛面积1269.1平方公里。

  • 中文名
    崇明岛
  • 地理位置
    上海市北部长江口
  • 面积
    1269.1 km²
  • 别称
    崇明沙洲
  • 岛屿类型
    河口冲积岛
  • 行政隶属
    上海市崇明区、江苏南通市海门、启东
  • 经纬度
    北纬31°39.2′,东经121°33.5′

基本信息

岛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崇明岛大部属上海市崇明区,小部分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启隆镇和南通市海门区海永镇,位于崇明岛北端。

2023年6月,崇明岛入选“和美海岛”名单。

11.png

名称由来

崇明岛名称的由来,按《上海地名志》来源于岛上所设地区名。公元10世纪五代杨吴在顾俊沙(又称西沙,是形成崇明岛的最初两大沙洲之一)设崇明镇,是为崇明名称之始。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天赐盐场为崇明州,明太祖曾赐“东海瀛洲”四字,故曾名瀛洲或古瀛洲。清代宣统年间刊印的《江苏省通志稿》中提到“崇明沙”的称谓:“三沙,在崇明县东北。《苏州府志》:宋建中靖国初,又涌一沙于姚刘沙西北,曰三沙,鼎立海心,亦谓之崇明沙。绍兴初盗邵青聚党于崇明沙,将犯江阴,刘光世遣王德浤平之。……”但仅指岛屿形成以前部分沙洲。至民国时,地图中始标注有“崇明岛”的地名。

22.png

位置境域

崇明岛,也称崇明沙洲,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东经121°10′~121°54′,北纬31°27′~31°51′(《上海地名志》)(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崇明县志》)。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隔长江口南支水道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及江苏省太仓市、常熟市相望。隔长江口北支水道与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海门区相邻。东临东海,是长江的门户。

《上海地名志》载:全岛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状狭长如卧蚕,面积1160平方公里;1990年代版的《崇明县志》则记为:全岛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根据1981年底土地普查资料,包括永隆沙22平方公里),其中崇明区属817平方公里。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官网记录全岛面积1269.1平方公里,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次于台湾、海南两岛为中国第三大岛和第一大沙岛,主要由长江输出的泥沙淤积而成。

由于1972年,属海门的永隆沙与崇明岛涨连,属启东的兴隆沙也稍后逐渐连接本岛,故也属崇明岛的部分。

永隆沙,20世纪初由江心暗沙淤涨而成。涨出时间在清同治四年至宣统二年(1865~1910),地面高程在2~2.3米之间。该岛岸线长13.77公里,陆域面积18.13平方公里(1990年代),海涂面积5.53平方公里。1968年和1969年先后进行围垦,共有耕地l12480亩,并开始种植作物。1970年在该岛西北部建海门良种站,岛的东南部建启东良种场,种植稻、麦、蚕豆、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作物。1990年代前建置永隆镇。

兴隆沙,在永隆沙以东,也是由江心暗沙逐渐淤涨形成的沙岛,1976年该岛涨出。1990年代该岛岸线长23.38公里,陆域面积12.18平方公里(1990年代),海涂面积23.89平方公里。1980年围垦2000亩,1985年建兴隆良种场,至1991年共围垦17200亩,作物种类基本与永隆沙类似。1990年代时建置兴隆镇。

形成变迁

唐武德年间露出长江水面,初为西沙、东沙两沙洲,北宋时期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三沙。以后修建江海堤防,岸线乃趋稳定。明末清初平洋、西阜、平安等沙岛先后与本岛相连成一岛。

据史载,14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崇明岛历经沧桑之变,岛岸涨坍无定,曾迫使县治五迁其地。至21世纪初,崇明岛四周已建成高8米,顶宽5米,长达200余公里的环岛大堤,并筑有200余道丁字坝,以阻止南岸坍蚀,而东、北方滩地仍在继续淤涨,其中东滩每年以100余米的速度向东海推进,为上海市提供丰富的土地资源。岛北长江口北支水道日益淤浅,崇明岛逐渐向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靠拢。

形成过程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因三次叠涨而成,故名;又说因句容朱、陈、张三姓先居而得名)。

1271~1368年(元朝),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末)先后涨出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诸沙涨坍频繁。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沙、樊濂沙等先后陷于水,平洋沙先大涨而后大坍,而长沙却与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围的袁家沙、吴家沙、响沙、南沙诸沙涨连成片。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崇明岛在涨中连成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

1644~1722年(清顺治、康熙年间),又涨出日隆沙、永安沙、平安沙、东三沙等30余沙。

清末,全岛上已有长沙、响沙、吴家沙、新灶沙、日兴沙、日旺沙、永丰沙、永隆沙、永福沙、沈阜沙、终兴沙、仙景沙、永宁沙、龙珠沙、洪勋沙、永盛沙、利民沙、箔沙、高头沙、七滧小阴沙、向阳沙、永寿沙、东旺沙、小团沙、烂沙、孙家沙、东大阜沙、长安沙、协安沙、袁家沙、太平日隆沙、永安沙、胁里沙、永庆沙、新镇沙、定成沙、保定沙、平安沙、日升沙、南沙、满洋沙、长兴沙、协兴沙、北沙、永旺沙、杨家沙、惠安沙、永兴沙、日盈沙、连珠沙、西庆升沙、南连升沙、北连升沙、永泰沙、永昌沙、协旺沙、固安沙、合隆沙、定安沙、永定沙等60处。

沙洲涨坍

崇明岛的发展演变,千余年来,经历了无数沙洲涨坍。

东沙于618~626年(唐武德年间)露出水面。位置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江中,东临大海,西涉江至太仓洲,南涉江至吴淞港,东南到佘山,西南涉江到嘉定县,西北涉江为狼山。1025年(宋天圣三年),东沙与新涨成的姚刘沙接壤,元末明初坍没。对照今图,东沙的一部分约在今向化乡六滧大队和汲浜乡滧西、七滧、滧南村一带。

西沙呈带状,与东沙同时露出水面,它在东沙的西面,与东沙隔水70余里。南与常熟、太仓、嘉定隔水20余里。沙洲上旧有平等、道安、释乐3村。五代初置崇明镇于此。元末明初始坍,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仅存道安一村。该沙在明正德时涨出之长沙(今县城所在地)东南一水之隔处。对照今图,其位置约在今城桥镇南门外三四里处的江中。

姚刘沙于1025年(宋天圣三年)左右露出水面,与东沙北部接壤。初为盐场,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在该沙建崇明州城。以后该沙不断南坍北涨,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与西北三沙连成一片。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左右坍没。对照今图,其位置约在今前进农场、富民农场至启东县西南一带。

三沙于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左右露出水面,位于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与姚刘沙涨连。1529年(明嘉靖八年),县城曾迁移三沙马家浜。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三沙始坍。至1662年(清康熙元年)左右已无存。对照今图,其位置约在今三沙洪一带。

平洋沙涨于明建文中。1507年(明正德二年)定名为平洋沙,在三沙西南,隔水30余里,南与白茆港隔水相望。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县城四迁于此。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平洋沙始坍,而后,坍存部分渐与长沙接壤。对照今图,其位置约在今三星乡以西直至海门县三和镇一带。

长沙于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露出水面,在姚刘沙西南,隔水60余里,平洋沙东南。该沙成陆后,位置基本未产生过迁移,大致在今城桥镇周围一带。1583~1588年(明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县城五迁于此。而后,渐与万历中涨出的吴家沙、袁家沙、响沙等连成一片,开始形成大岛。

地质地貌

地质概况

崇明岛由长江下泄的大量泥沙在江海交互作用下不断加积而形成。岛内地势坦荡,遍遍被第四纪疏松地层所掩覆。

经钻探揭示,在三四百米疏松沉积层下面,埋藏着坚硬的基底岩系,其中最老的地层为紫红色石英砂岩、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等,主要分布在岛的西北部庙镇至草棚镇一带;其余地区则被侏罗纪上统中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所占据。

本岛新构造单元隶属于江苏滨海拗陷南缘。自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以持续沉降为其特点。因此,岛内沉积了厚层(最厚达480米)的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

新第三纪地层,岩性以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与砂砾石为互层,并夹有弱胶结的薄层钙质砂岩和铁质砂岩,均是陆相堆积。层厚60~130米。

第四纪地层,堆积厚度可达320~350米。且自下而上,海相性明显趋于增强,而陆相性则趋于减弱。纵观第四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地层,其岩性、岩相特征基本如下:

下更新统:褐黄色杂蓝灰色粘土、亚粘土与黄灰、灰白色砂砾层间互,发育网纹状、杂斑状构造,且具硬塑性。粘性土内遍含钙质、铁锰质结核,以陆相堆积为主。底界埋深320~350米。

中更新统:蓝灰色、灰褐色粘土、亚粘土与含砾中粗砂、中细砂互层,具软塑性,含螺壳碎片及少量微体古生物化石。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为河口滨海——河湖相。底界埋深150米左右。

上更新统:灰、灰褐色或蓝灰色亚粘土,与含砾中粗砂、细砂互层。含砾砂结构松散,亚粘土具软塑性。贝壳化石和微体古生物化石无论是种属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沉积相以滨海——滨岸浅海相为主,并间夹河湖相沉积地层。底界埋深100米左右。

由于古长江水系在大理冰期低海面时强烈的下切和冲蚀作用,全岛缺失上更新统顶部的暗绿色硬粘土层。

全新统为冰后期沉积。其下部岩性以灰黑色粘土、亚粘土或亚砂土、细粉砂互层,多含泥钙质结核和腐植物碎屑;中部为褐灰、灰黑色淤泥质粘土、亚粘土夹薄层粉砂;上部则为黄灰、灰色亚粘土、亚粘土夹粉砂,多铁锰质结核和斑点。全新世地层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滨岸浅海——河口滨海相或三角洲沉积。底界埋深一般在45~62米。

崇明基底岩石断裂构造亦较发育,大致以NE——NEE向(北东——北东东向)和NW向(北西向)断裂较常见。NE——NEE向构造主要为陈家镇断裂、城桥镇——新光断裂、江口断裂、沙溪——吕四断裂;NW向构造为三星——新光断裂等,其中以陈家镇断裂和沙溪——吕四断裂规模较大。岩浆活动仅在堡镇——新开河一带见有燕山期红色中粗粒全晶质花岗岩分布,其面积达70余平方公里。

地貌特点

崇明岛地势坦荡低平,岛上无山岗丘陵。地面高程标高3.21—4.20米(以吴淞为0米)占总耕地的90.65%;低洼地标高在3.20米以下,占总耕地的3.48%;高亢地标高在4.21米以上,占总耕地的5.87%。海堤和河岸两旁堆叠土标高则在6.0米以上,占总面积的1.38%。

岛上地形总趋势是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新村乡、新海农场北部、红星农场南部、长征农场东部、长江农场中部、永隆沙、虹桥垦区、建设乡中部和北部、新民乡东北和东南部、大新乡北部、竖河乡中部和东北部、大同乡东南部、东平河口两侧、港沿乡北部及五滧乡中部等地区,地面标高均在4米以上。界河口两侧、鸽龙港北口西侧、东平河河口东侧,部分地面标高超过4.5米。海桥、合作、三星乡北部和西南部、庙镇乡、江口乡南部、小竖河两侧、城桥乡东北部和南部、鳌山乡南部、向化乡东北部、汲浜乡西北部、裕安陈家镇两乡东南部、前哨农场、陈家镇乡和五滧垦区的地面标高在3.5米以下。地面标高3.2米以下的低洼地区分布在裕安乡北部、张网港口两侧,局部洼地地面标高低于3.0米。

水域环境

崇明岛位于长江口,每日有昼夜两次潮汐。解放前的最高潮位为5.7米,发生在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八月初三。1955~1984年,堡镇站最高潮位为5.67米;1964~1984年,南门站最高潮位为5.80米。两次最高潮位均出现在1981年9月1日(农历八月初四),两站潮位差13厘米(两地相距22.5公里)。

1955~1984年,堡镇站最低潮位为-0.19米,1964~1984年,南门站最低潮位为-0.28米,两次最低潮位均出现在1969年4月5日(二月十九日)。

涨潮潮差:1955~1984年,堡镇站为2.33~2.63米,最大潮差4.45米,最小潮差0.20米,均出现在1972年。1964~1984年,南门站为2.29~2.54米,最大潮差4.62米,最小潮差0.18米,分别出现在1984年和1972年。

落潮潮差:1955~1984年,堡镇站为2.33~2.65米,最大潮差4.67米,最小潮差0.04米,分别出现在1984和1968年。1964~1984年,南门站为2.32~2.54米,最大潮差4.85米,最小潮差0.02米,分别出现在1984和1969年。

水文

地表水

全年降水径流量加上长江引潮量,丰水年可获得淡水27.78亿立方米,平水年有26.56亿立方米,枯水年有25.81亿立方米,特枯年也有25.01亿立方米。农业、副业、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丰水年只需4.133亿立方米,平水年需4.753亿立方米,枯水年需5.693亿立方米,因此,水资源富足有余。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当长江大通站(安徽省铜陵以西)下泄流量低于每秒1万立方米时,咸潮上溯,无法引潮灌溉。

径流

崇明岛的水道历来有洪、港、滧、河、沟五种。两沙之间流水,日久渐狭,因势利导成渠的称洪;入江海之口,有潮汐涨落,可泊舟船的称港或滧。在两状交界处掘土成渠,以供蓄泄的称河;由乡民自开的田间水道称沟。

清康熙年间,全岛有各种水道66条。民国时期,岛上有通江干河80条(其中大多仅一端通江)。解放后,经水道整治,现有骨干河道32条,河线总长444.50公里。南横引河横贯全岛,全长78.51公里,北横引河全长37.8公里。30条南北向干河东西排列,贯穿引河,中有横河623条与之分别相交。两相邻干河间距约2公里,两相邻横河间距约1公里,另外,横河间还分布泯沟15080条,两相邻泯沟间距100米,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了繁密的河网,密度为每公里河沟线长10.7公里。

地下水

地下水位较高,据1981~1983年测定,地下水位波动值在81.6~88厘米之间,平均为85.7厘米。受降水量影响,升降变幅较大。地下水在初夏梅雨季节和秋季阴雨季节为高位期。地下水位上升到离地面31~46厘米,与耕层渍水和地表水互相沟通,造成三水相连,往往会出现短暂性的农田涝渍现象。

土壤植被

土壤分布

土壤有水稻土、潮土和盐土3个土类,以及8个土属、35个土种。土壤耕作层厚度一般在3至5寸。3个土类呈东西伸展、南北排列的条带状分布。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海桥、三星、合作、庙镇、江口、港西、城桥等乡及鳌山、新河、竖河、堡镇、五滧、向化、汲浜、陈家镇等乡沿南横引河一线以南地区,占全县集体耕地的49.87%;潮土主要分布在绿华、港东、建设、新民、大新、港沿、合兴、裕安等乡及鳌山、竖河、堡镇、五滧、向化、汲浜、陈家镇等乡沿南横引河一线以北,占全县集体耕地的39.99%;盐土主要分布在西北至东北部沿江沿海一带,占全县集体耕地的10.14%。

土壤表层质地多轻壤、中壤,并常有深度不一的砂层,按表层质地分为黄泥(土)、僵黄泥(土)、黄夹砂(土)、砂夹黄(土)、砂土和滨海盐土。

植被

除芦苇、关草、丝草等外,遍及全县的各种草类,也是一宗丰富的植物资源。它们长于河边路旁、岸坡、田间,不仅是畜禽的天然饲料,而且是宝贵的药材资源,其中可供药用的有百余种。草类主要有:马齿苋(别名五行草、长寿菜,俗称专诸草)、益母草(别名对月草、白花益母草)、苍耳草(别名卷耳、苓耳、常思菜、痴头婆、狗耳朵草)、佩兰(俗名兰草、大泽兰、孩儿菊、千金草、省头草)、泽漆草(俗名猫儿眼睛草、乳浆草、倒毒伞、一把伞、龙虎草、铁骨伞)等。

自然资源

崇明岛地面高程3.2~4.4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属副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水稻、三麦、玉米、棉花、油菜、蔬菜,附近水域是上海主要的水产捕捞基地之一。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有黄鼬、刺猬等。每逢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成群鸟类在水草丰美的东滩停留觅食。国家级保护的野生珍稀动物有中华鲟、白鳍豚、江豚、黑鹳、白头鹤、大天鹅、小天鹅、雀鹰等。

滩涂资源

岛地处江海之交,长江下泄泥沙在岛周围形成广阔的滩涂,此为本县得天独厚之处。1956到1984年共围垦612560.7亩。1984年,高程在0米以上的滩涂有42万余亩,其中在吴淞标高2米以上的20.55万亩,标高3.2米以上的13.6万亩,标高3.6米以上、已具备围垦条件的8万余亩。北部和东部泥沙淤涨迅速,滩涂面积较大。滩涂上繁殖生长石璜(土鸡)、螠蛏、蟛蜞、芦苇、关草、丝草、芦竹等动植物,蕴藏着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尤其是螠蛏,蕴藏量极大。北沿大部分地区都有,仅北四滧至前哨农场东沿20公里一段,估计蕴藏量即达600吨,北八滧沿海螠蛏密度每平方米20~30个。

水产资源

崇明三面为长江渔场,东面紧靠吕四、嵊山和舟山等渔场。海洋水产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墨鱼、海蜇、梭子蟹等,以带鱼和鲳鱼为主,虾、蟹及小杂鱼占比重也较大。长江水产以经济鱼类为多,主要有面丈鱼、刀鱼、凤鲚(籽鱼、凤尾鱼)、毛鲚(刀鱼的幼鱼)、河鳗、鲥鱼、鮠鱼、鲈鱼、鲻鱼以及蟹、白虾、青虾、蟹苗、鳗苗等。面丈鱼历史最高年产量8500担(1961年),最低年产量300担(1978年)。刀鱼年产量2000~3000担。凤鲚资源较稳定,最高年产量17300担(1978年),最低年产量4300担(1962年)。虾类年产量5000担左右,毛鲚年产量3500~4000担,蟹苗主要供国内22个省市养殖。鳗苗主要出口日本。

岛上河沟产有鲫鱼、河蟹、河虾及其他杂鱼。

社会经济

建置

崇明的前身——东、西两沙于唐初露出水面,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居住。约在五代初设镇。1222年(南宋嘉定十五年)在三沙设天赐盐场,隶通州,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场为州,始筑州城于姚刘沙,隶扬州路,1369年(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先隶扬州,后改隶苏州府,兼隶太仓州;民国期间,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沦陷期间曾隶上海特别市),解放后先隶江苏南通专区,1958年12月1日改隶上海市。2016年7月22日,改崇明县为崇明区。

永隆沙,1970年代前江苏省海门县居民聚居而称永隆镇(非建置镇),1993年3月,时海门县(1994年改市,2020年改区)在永隆沙建立了海永乡人民政府。兴隆沙,原为启东县农业良种繁育场属地,聚居地称兴隆镇,1992年建启东市(1990年县改市)设立启隆乡。

2015年,江苏省撤销启东市启隆乡,以原启隆乡行政区域设立启隆镇,镇政府驻永兴街262号。撤销海门市海永乡,以原海永乡行政区域设立海永镇,镇政府驻海长路68号。行政区划调整后,启东市启隆镇行政区域面积46.8平方公里,人口3857人,辖2个居委会。海门市海永镇行政区域面积13.9平方公里,人口5400人,辖1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

隶属纠纷

永隆沙,1865年(清同治四年)露出水面,1920年坍失,1937年前后又涨出。位于合隆沙东北,东起张涨港,西至推虾港,东西长约16公里。该沙露出水面后,崇明县即有人前往种青和收割芦草。解放前夕,启东县也有人过江到该沙北部从事同样生产。1956年起,永隆沙不断北坍南涨,日益向本岛靠拢。1965年与本岛仅隔一条800米宽的泓槽,离启东三和港则有4500米。1968年,启东、海门两县派人过江,在永隆沙围地27000余亩。1972年,永隆沙与崇明岛涨连。1978年,崇明县因启东、海门在永隆沙围垦后,鸽龙港向北排水受堵,独资于永隆沙建造北鸽龙港水闸。建闸后,海门县提出要本县补偿开河建闸损失的100亩土地。1981年,上海市补助海门县60万元,在鸽龙港两侧建丁坝6道。永隆沙西北部11000亩土地现被海门农场占用,东部16000亩土地被启东五七农场占用。

黄瓜沙(兴隆沙),位于永隆沙以东、长江北支深泓以南江中,1970年代初露出水面。该沙东西狭长,形似黄瓜,故名黄瓜沙。离崇明县虹桥垦区750至1000米,距启东县2000至3000米。0米以上高程滩地长约13公里,宽约1至3公里,总面积4万余亩。1976年,启东县前去种青。1978年,崇明、启东两县在该沙种青时,为归属发生争执。1979年初,启东县派员来崇磋商归属问题,双方口头商定,两县均不上沙种育。但不久启东县又派人前往种植芦苇。秋,启东县委书记孙秉谦来崇,与崇明县县委书记沈杰继续协商,未果。1980年春,启东县到该沙围地2385亩。1981年6月20日,崇明县去电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南通专署,要求制止启东围垦,以免发生纠纷。6月26日,又向上海市政府报告,要求省、市协商划界,解决争端。9月9日,江苏省围垦指挥部电台南通地区水利局,谓“兴隆沙(即黄瓜沙)与有关方面有争议,决定将已下达该沙的补助工程(水闸一座)计划予以撤销”。1月,启东县仍到该沙建闸,并在1982年冬扩围。崇明县再次向江苏省水利厅报告,仍无结果。1983年2月12日,崇明县向国务院办公厅报告,要求解决崇明与启东在长江北支的界线问题。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以(83)国办函字29号文件批复:“在长江北支,崇明岛和新淤出的土地,均归上海市管辖和经营,江苏、上海之间以江苏1990年代的陆地线为界。”但在1983和1984年,启东县仍两度在该沙扩围。

经济

崇明地处咸淡水交汇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蟹苗和鳗苗最为珍贵。1974至1984年,为全国22个省市提供蟹苗169860.4斤,为外贸部门提供鳗苗12290斤。崇明紧靠吕四、佘山、嵊泗等渔场,水产品种逾百,主要经济鱼类有刀鲚、凤鲚、银鱼、鲻鱼、鲳鱼、鳓鱼、带鱼、达氏鲟以及虾、蟹、海蜇等。1984年捕捞量27.2万担,是1949年的10.9倍。崇明境内鱼塘密布,淡水精养鱼塘面积15127亩。1984年全县水产总量共34.1万担,崇明成为全国重点渔业县和上海市淡水鱼生产基地。

崇明滩涂广阔,1984年,吴淞地面标高零米以上有42万余亩。滩涂上盛产石璜、螠蛏、蟛蜞、芦苇、关草、丝草、芦竹。东部滩地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候鸟的栖息地。1981年中日两国协定保护的227种鸟类中,本县可见132种。黄鼠狼是本县较重要的野生动物资源。1984年全县收购黄狼皮16331张。野生植物品种繁多,可供药用的就有百余种。

崇明古代居民多以渔樵为生。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曾为流放地,囚徒在此煮盐,盐业始起。1222年(宋嘉定十五年),姚刘沙和三沙均设有盐场,元朝时盐业仍十分兴旺。以后土质变淡,盐业渐衰。明清时期,农业、棉纺织业和沙船业成为崇明的主要经济支柱。沙船业盛时有近700艘沙船从事海运;棉纺业兴旺时,曾有“织机声彻夜相应”之说;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有水稻、三麦(大麦、小麦、元麦)、玉米、三豆(蚕豆、赤豆、黄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香料、中药材等,此外还有薯类、瓜果和蔬菜。崇明棉花纤维长、衣份高,现被列为生产出口纺织品的特级原料。2010年代始,崇明岛定位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建设,主要以绿色农业、生态产业为主。

军事

崇明岛雄据长江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为江海要镇,驻有重兵镇守。宋嘉定时设边海巡检司;明永乐中设水寨,始有水师;明总兵张名振、郑成功与清军喋血海上,崇明岛首当其冲。清代崇明县地方行政长官多为七品县令,而驻军首脑却是二品总兵。解放前夕,国民党驻崇部队有一师之多。

明嘉靖年间,倭寇频频犯境,屡遭本县兵民(又称沙兵)的痛击。崇明沙兵在抗倭战斗中,骁勇善战,威名远扬。1938年3月18日,日军侵崇后,本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英勇不屈、前仆后继的抗日武装斗争。

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1月至5月,倭寇多次犯崇。5月7日夜,倭寇攻陷县城。知县唐一岑身先士卒,率军民与入城倭寇展开浴血巷战,终于将倭寇驱逐出城,唐一岑因伤重殉国。9日,大批倭寇又攻入城内,盘踞县署,并烧尽县署附近民宅。城中兵民拼死与倭寇搏斗,杀死倭寇200余名,迫使残寇败逃出城。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8月6日,明末名将郑成功率部自宁南退,来攻崇明。8日,郑派部将梁栋宇等至城下劝降。11日黎明,郑兵包围县城,用巨炮轰击,毁西北角城楼百余堞。接着,又填没护城河,架起云梯猛攻。郑军连续7次攻城,并在城楼与守城清军展开肉搏战,仍未攻克县城。14日,郑成功引兵南去。

解放后,本县广泛开展拥军爱民活动。驻军与人民相互支持,紧密配合,使崇明岛基本上形成了以永久性防御设施为骨干,驻军为主体,广大民兵密切配合的、较为全面的防御体系,成为东海前哨的一个坚强堡垒。

陆路交通

岛上交通

1949年9月,南门港恢复客运。1951年始筑县道支线。1954和1958年改建、拓宽陈海公路。1958年南横引河及配套支流开挖后,内河通航。同年,各公社成立运输站,开始兴筑乡镇公路。1967年,北沿公路筑成通车。1975年长江运输船舶基本实现运输机械化。1984年本县有南门、堡镇、三沙洪3个港区和其他货运码头41座。 [26]目前环岛公路已经建成,连通各重要集镇及农场。

陈海公路,是崇明岛上最长的干线公路,东起陈家镇,西至新海农场。1954年4月,驻崇部队在民工配合下铺筑陈家镇至堡镇路段碎砖路面,10月完成,全长22.3公里。1958年6月,集中民工13万人,改建堡镇至三星镇路段,铺筑碎砖路面,10月筑成,全长48.7公里。1963年11月,利用三星镇至新海农场原有路段,修筑碎石公路5.16公里。至此,东起陈家镇,西止新海农场的公路全部筑成,名陈海公路,全长76.16公里,成为横贯县境南部的交通干线。1969年至1984年间,先后拨款887.46万元,对陈海公路分期进行改建,包括路面结构的改造和路面的拓宽、部分路段的改道和截弯取直。同时改建桥梁26座,新建桥梁14座。1984年,陈海公路全长76.16公里,其中渣油路面68.01公里,路面宽6至10.5米;碎石路项8.15公里,路面宽3至5米。

北沿公路,东起牛棚镇,西止牛棚港,为横贯崇明岛境北部的县道干线公路,全长73公里,与陈海公路平行,东西两端相连,形成环岛公路。1965年,本县成立筑路工程指挥部,组织技术人员查勘定线。1966年3月至8月,先后完成土地征用、材料采运、铺筑路基、埋设涵管等工作。1967年8月,路面工程竣工,9月完成15座双曲拱桥的建造工程,9月17日全线通车,工程总投资424万元。1972年至1978年,全线改铺渣油路面。北沿公路的建成,对加强本县国防建设,沟通城乡交通,发展农垦事业起了很大作用。

岛外交通

崇明岛向南通过上海长江隧桥与上海市区连接,向北通过崇启长江大桥连接。承载线路为G40(沪陕高速公路)上海市段,为连接华东、华中与西北地区的主通道。南起上海浦东高东五号沟,向北越长江南支经崇明跨长江北支,至崇启长江大桥沪苏省界。分上海长江隧桥段(上海浦东高东五号沟—崇明陈家镇长江南支)和崇启通道段(崇明陈家镇—长江北支崇启长江大桥沪苏省界)两段建设。崇启通道全长约52公里,分为江苏段和上海段,其中上海段长为30.735公里。江苏段终于江苏省启东市汇龙镇,与已建成的宁启高速公路相接。上海段接线道路长28.52公里,长江大桥长2.48公里,江苏段长江大桥长4.67公里,接线道路长18.52公里。全线双向6车道,大桥于2008年8月1日奠基,同年12月26日上海段动工兴建,2009年2月28日江苏段开工建设。同年10月31日上海长江隧桥段通车。2011年12月24日,崇启通道段通车。

上海长江隧桥,位于上海市东部。自浦东接G1501(上海绕城高速公路),过长江南港水域,经长兴岛再过长江北港水域,止于崇明岛陈家镇,全长25.5公里。

南港上海长江隧道长8.95公里,西起上S20(外环高速公路)立交,穿越西南港水域,在长兴岛新开河处登陆。其中穿越水域部分为7.5公里。为上、下布局的双管隧道。单管内设三条车道,共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为80公里/小时。

北港上海长江大桥工程连接长兴岛至崇明岛,全长16.55公里。按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并通过崇明岛内高速公路及长江北支跨江工程与江苏启东市相连,成为中国沿海大通道的一部分,为世界上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交通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公路建设规划中G40(沪陕高速公路)上海市境段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2月动工兴建。2009年10月31日通车。

港口码头

崇明四面环水,与岛外往来悉凭舟船。元代即同北方有海运贸易。明万历年间设官渡、民渡,有船与太仓、浏河等地对渡。崇明沙船是我国木帆船四大船型之一。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崇沪间始辟客轮航线。1927年岛内首办汽车客运。1929年兴筑公路后,汽车运输渐兴。1937年,全县有大小汽车30辆,以客运为主。

通航港口有南沿、北沿之分。解放时,南部沿江主要通航港口有海洪港、庙港、鸪港、施翘河、南门港、二条竖河、新河港、堡镇港、四滧港、六滧港、七滧港、奚家港;北部沿江主要通航港口有上白港、上小竖河、老滧港、湾港、相见港、富民港、北四滧。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出于军事需要,除施翘河、新河港、堡镇港、湾港外,其余港口曾一度封闭。

解放初,港口大部恢复通航。1956年起经过兴修水利,整治河道,并港建闸,港口有所变动。1984年,本县南沿通航港口有新建港、庙港、鸽龙港、三沙洪、南门港、老滧港、东平河、新河港、堡镇新港、六滧港、奚家港11个港口,可通航60吨级至150吨级船舶;北沿通航港口有界河、鸽龙北港和堡镇北港3个港口,可通航60吨级至100吨级船舶。

主要港口

南门港,位于崇明县南部长江边。因地处崇明县城南门外,故名。共有客运码头两座、货运码头3座。1972年在今址建客运码头,跑道长112米,宽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趸船长60米,宽10米,钢质结构,可供双体客船靠泊,靠泊能力1000吨级。1986年新建候船室,售票楼,建筑面积2806平方米。1990年代新建客运码头1座,规模同前。货运码头2座:1966年建于砌立坡石码头1座,长100米,可供4艘百吨级船舶候潮停靠;1972年建海岸固定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码头1座,长64米,宽12米,两端各有跑道一条,可供千吨级货驳和海轮停靠。辟有至吴淞的客运航线和至石洞口、浏河的车客渡。年旅客流量约26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约37.2万吨,车辆流量为6.6万辆次。南门港客运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光绪三十三年后,先后设有朝阳、大运、南阳轮埠。民国21年(1932年),大运轮埠改名天运轮埠。至民国33年,三个轮埠均废。1949年9月,在崇安路东侧建客货两用码头。1953年淤浅,客轮改泊崇安路口海军码头。1960年该码头淤浅,在南门港东侧另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客货两用码头。1972年该码头改建为货运码头,在其东侧建新客运码头。

堡镇港,位于崇明县东部堡镇镇南。以镇名得名。初建于民国16年(1927年)。1974年建成的货运码头长77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年货物吞吐量约125万吨。1979年和1989年建成客运码头2座,有钢质趸船各长60米,靠泊能力均为1000吨级;客运大楼建筑面积3035平方米。辟有至吴淞、十六铺、石洞口的客运、车客渡航线。年客流量约250万人次,车流量4万余辆次。

新河港,位于崇明县中部新河港闸外。以河流名得名。车客渡码头长16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靠泊能力500吨级。候船室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与吴淞、石洞口通航。年客流量约19.2万人次,车流量7.2万辆次,货物吞吐量54.6万吨。初建于1964年,1988年改建成现状。

三沙洪港区,是崇明岛西部主要港区。1976年拨款307万元兴建,1978年10月建成。港区建有套闸1座,中孔高11米,宽12米,可通行300吨级船舶,闸桥上可行驶重型机动车辆。三沙洪港区航道和泊船区面宽100米,底宽80米,长800米,底深-0.5米。港区混凝土驳岸码头长400米,可靠泊10艘150吨级船舶,仓库建筑面积960平方米,货场为10000平方米,港区内泊船区经常保持2.5米水深,台风季节可同时容纳100艘船舶避风。1984年,港区置有起重吊车16台,皮带输送机15台和其他机械设备,1990年代年货物吞吐能力300至350万吨。

渡口

崇明岛上,渡口众多,历史较长,旧时有官渡、民渡之分。据明正德《崇明县志》载,当时已有津渡2处,渡船5艘,东渡自虾港至西沙新港,水路约70余里;西渡自西沙第五港至太仓浏河,约50余里。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始设官渡,共有7处:南斜洪渡口有渡船2艘,一自施翘河至太仓南关,名长渡;一自南洪至刘家渡,名短渡。施翘河渡口可至七丫、浏河及本邑平洋、西阜、山前、大安4沙。双港渡口一至山前沙,一至大安沙。新开河、当沙头港、二滧渡口至吴淞江。王家港渡口一至横泾,一至白茆。清初张名振、郑成功进兵崇明时,仅开放施翘河,与七丫口对渡,其余渡口均关闭。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恢复通行。

1911年至1984年,本县先后设渡口29处。其中南沿渡口先后有海洪港、仓房港、庙港、鸪港、施翘河、南门港、二条竖河、新开河、堡镇港、四滧港、六滧港、七滧港12处,主要与上海、太仓、宝山、川沙、海门对渡;北沿渡口先后有上白港、上小竖河、老滧港、湾港、相见港、富民港、路港、合隆沙新开港、北推虾港、二海港、北四滧、北八滧、牛棚港、北鸽龙港、五·七农场、直河港、北堡港17处,主要与海门、启东对渡。南沿渡口于1973年全部废弃。1984年,北沿渡口有牛棚港、北鸽龙港、五·七农场、直河港和北堡港5处。

至1994年,主要渡口有:

牛棚港渡口,位于跃进农场北端,与江苏省海门市青龙港隔江相望。有混凝土结构的江岸码头1座,混凝土趸船1艘及候船室和其他用房,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江岸跑道长25米,宽4米,码头跑道长16米,宽4米;候船室可供500名旅客候船。1989年,在码头东侧建造车渡码头1座,引桥长260米,宽40米。渡口处设有饭店、旅馆,公交车可直达渡口。

五七农场渡口,位于长征农场北端永隆沙东部,与启东市三和港对渡。候潮航行,每日来回2班,建有候船室和售票房4间,候船室可供200名旅客候船。渡口处设有饭店、旅馆。

北鸽龙港渡口,位于长征农场北端永隆沙西部,与海门市灵甸港对渡。候潮航行,每日来回1班,建有候船室、售票房3间s候船室可供150名旅客候船,渡口处设有饭店、旅馆。

北堡港渡口,位于港沿乡北沿,与启东市三条港、吴仓港对渡。建有混凝土结构固定式码头1座,长10米,宽3.5米,渡口建400平方米候船室,可供300名旅客候船,候潮开航。每日来回1班。渡口设有饭店、旅馆。

新村渡口,1991年11月建造,位于界河闸外。码头长8.5米,宽4米,泊位1个,与江苏启东市大新港对渡,候潮航行,每日来回2班,渡口处设有饭店、旅馆。

新民渡口,1993年10月建造,位于北推虾港港口东侧。码头长8.5米,宽4米,与江苏启东市洪阳港对渡,候潮航行每日来回1班。

对外航线

岛南南门港、堡镇港有定期班轮通上海市区,西北牛棚港有客轮通江苏海门市,交通方便。水上客运有崇明至上海,崇明至海门,崇明至启东3条航线。

崇沪之间,旧时以木帆船为主要载客工具。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首航汽船海珠号。1953年9月,崇沪线客运由上海轮船公司经营,1956年改由长江航运局上海分局经营,1958年由上海市轮渡公司经营,1966年改由上海市内河航运公司经营。1970年9月,第一艘双体客轮投入营运。双体客轮核定载客2000名,能抗8级风,航行平稳,客舱宽敞。1984年崇沪客运航线有3艘双体客轮常年行驶南门至吴淞和堡镇至吴淞,每日各两班。1984年5月,增开一班从南门至吴淞间的早晚班客轮。

崇海、崇启之间,明清时期,已有木帆船载客,自北沿渡口与海门、启东对渡。解放后曾先后辟13条航线。1970年前,该航线客远渡船均为机帆船,客位少,设备简陋。1970年后渡船更新,间有新渡轮投入营运。航线全长一般为20公里,也有长至45公里和短至10公里的。

所获荣誉

2023年6月,入选“和美海岛”名单。

阅读量:34 更新时间:2025-09-03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名称由来
  4. 位置境域
  5. 形成变迁
  6. 地质地貌
  7. 水域环境
  8. 水文
  9. 土壤植被
  10. 自然资源
  11. 社会经济
  12. 陆路交通
  13. 港口码头
  14. 所获荣誉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