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横沙岛

长江口南支下游岛屿(上海市崇明区)

横沙岛(HengshaIsland)是上海市崇明区的岛屿,位于长江口的最东端,崇明岛南侧、长兴岛东南侧、浦东新区东北侧,面积曾经是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中最小的,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著名景点有海岛艺术田园。2022年前后,随着泥沙淤积,横沙岛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大,从2022年之后的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横沙岛的面积已经超过了长兴岛。

  • 中文名
    横沙岛
  • 地理位置
    上海市崇明区
  • 面积
    约 52.91 km²
  • 别名
    开沙
  • 所在水域
    长江口南支下游
  • 地理坐标
    北纬31°20′20.59″,东经121°50′15.49″

基本信息

横沙岛位处吴淞口外长江南水道入海口,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8公里,面积51.74平方公里。岛内地势南高北低,平均高程2.8米。横沙乡共有24个行政村,农村住户1.35万户,户籍人口3.35万人。

位置境域

横沙岛

又名开沙,位于长江口南支下游岛群中段,长江口东南部口门处,南港、北港下段之间,三面临江,一面临海。背靠长兴,北与崇明岛遥相呼应,南与浦东隔江相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屿。地理坐标为北纬31°20′20.59″,东经121°50′15.49″。岛屿呈橄榄形,南北长10.39公里,东西宽9.8公里,2010年面积52.91平方公里。岸线长度31.63公里,基本为人工岸线。高程最高3.2米,平均高程2.87米。距离大陆岸线8.4公里,距离北侧的崇明岛11.1公里。

横沙岛(HengshaDao) 位于上海市东北部长江口。东濒东海,西邻长兴岛,南望浦东新区,北邻崇明县。全岛略呈三角形,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周长近30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是上海第三大岛。因横亘长江口,故名。清咸丰八年(1858年)成岛,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围垦,宣统元年(1909年)在岛上设置横沙乡。地势低平,地面平均高程2.87米。岛上盛产水稻、三麦、棉花、油菜。主要水产有凤鲚、刀鲚等。岛上圩堤纵横,可流密布。有多条公路纵横贯穿全岛,西北岸富民码头有客轮通上海市区。由于东南岸持续坍塌,西北岸扩涨,沙岛有向西北方向偏移的趋势。

横沙岛亦位于长江入海口南支。岛域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45.92平方公里。

700年前的横沙岛,亦为水下沙洲,道光二十二年开始出露水面。

出露水面的沙洲至清同治年间已有2783亩,后继续增大。光绪初期整个沙洲呈椭圆形。由于横沙位于长江河口,在长江口外强潮流作用下,沙体东南冲坍,西北淤涨,渐渐向长江口内移动。光绪六年横沙沙体的一半离开了原来的位置,面积增加了3倍,呈椭圆形。清光绪年间,沙体仍不断向西北扩展,逐渐发展成为东西长10里,南北宽15里的一个大沙体。清光绪三十一年沙体东南部又大坍,西北继续淤涨,在1869~1958年近百年中,整个横沙向西北迁移了10公里,并发展成为横沙岛。

横沙岛又名开沙,在长兴岛东面。长11公里,宽8公里。地势北低南高,岛面平坦,最高3.6米,最低2.6米。耕地4.36万亩。出露于清道光二十三年,道光末已有人开垦居住。光绪年间,横沙发育成为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7.5公里的大沙洲。演变总趋势是东南坍,西北涨。民国初年起,大坍大涨加剧,整个横沙由东南向西北移动6公里。今兴隆圩东南原杜洪镇、南新镇、板洪镇、文兴镇等4个小集镇,先后于1920、1943、1947、1949年前后坍入海中。其后用工程护岸,沙洲移动趋于稳定,并在新涨边滩上继续围垦扩大沙洲面积。

第三节 横沙岛2003/12/0215:25:25

横沙岛又名开沙,位于长兴岛东面,长江口门户,面积49.26平方公里。

地域

横沙岛系吴淞口外长江口南支水道中的一个岛屿。南与上海浦东遥相呼应,北与崇明隔江相望,西与长兴岛毗邻,东临东海。地理坐标为东经121.5度,北纬31.2度。呈心脏形。东西宽9.81公里,南北长10.39公里,总面积51.74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35.271公里。另有可供开垦的滩涂面积12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地质

据2001年10月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科技咨询部《关于开发饮用地下水可行性咨询报告》载,横沙岛是上海市基岩埋藏较深地区之一,全岛基岩自NW320米向SE逐步加深至480余米。其上共埋藏分布有五个承压含水层(以下简称含水层),各含水层的地质如下。

第一含水层:为上更新世晚期滨海相沉积,本区较稳定。含水层顶板埋深41~43米,厚10~14米。岩性为灰色、灰黄色细粉砂,富水性差。

第二含水层:为上更新世早期河口滨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含水顶板埋深65~70米,厚18~22米。岩性以灰白色细中砂为主。

第三含水层:为中更新世早期河流——河口滨海相沉积,仅局部地区有分布,含水层顶板埋深138~140米,厚5~7米。岩性为灰黑色粉砂。

第四含水层:为下更新世中晚期长江、钱塘江古河道沉积。分布不稳定,该区地处长江古道首边滩地区,含水顶板埋深203~205米,厚8~10米。岩性为灰黄色的灰色粉细砂。

第五含水层:为下更新世早期洪冲击相沉积,分布广泛,该区地处基岩沟谷地区,含水层顶板埋深228~232米,岛域南端最厚预计可达240~250米,岩性多为灰色含砾粉细砂,泥质含砾中粗砂子细结构。

此五个含水层中第一、二、三水层均为咸水型或较咸水型,且矿化度高不宜作为饮用水开采。第四水层为淡水型,水质虽好,但含砂层过薄,不适宜开采。惟第五含水层富水性适中,水质良好可作为开凿生活饮用水井的目的含水层。

横沙岛地层有上侏罗统、第三系上新统及第四系。

上侏罗统黄尖组(天马山组) 为中性-中偏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岩性为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角砾岩、英安岩、流纹英安岩、熔结凝灰岩等。

第三系 上新统崇明组:为杂色粘土、含砾粘土、中细砂、含砾中粗砂和泥砂砾石,多成互层,厚度大于480米。

第四系 岛上十分发育,分布广泛,主要为杂色、灰色粘土、砂砾层及海陆过渡相堆积。

地貌

全岛为江口平原,地势东南部高,西北部低,地面标高,以吴淞口为零基准点,地面高程2.4~3.1米之间,平均高程为2.8米。岛屿是依滩涂不断淤涨分期围垦而成,垦殖仅120年历史,故至今仍保留着圩田地貌,圩田内留有天然河道残迹,以及人工筑堤取土遗留下的低洼地。解放前,大部分农民为圩田开发主围堤多少以劳兑田耕作造房,故横沙的民宅至今仍遗留着数十年之前各圩内基本呈条状又较分散的痕迹。

该岛地势北低南高,最高3.6米,最低2.6米。

横沙岛是近四百年来相继出露的河口沙坝、近几十年经过人工围垦形成的冲积—海积沙岛,全部被巨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覆盖。第四系岩性变化大,主要为杂色、灰色黏土、砂砾层及海陆过渡相沉积,厚度为300米~400米。天然地基条件差,松散沉积物易发生液化,造成轻度地面沉降,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和海潮水侵袭问题。

水系水文

地下水

一、地下水层分布

据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科技咨询服务部对横沙地区开发地下饮用水可行性报告:全岛基岩深至480米,其上共埋藏分布有五个承压水层。含水顶板埋深41~43米处,是第一含水层。水质为Cl-N型微咸水,矿化度2.5~3克/升,不宜饮用。

含水顶板深65~70米处为第二含水层。水质较差,为CL-N型咸水,矿化度6~7克/升,不能饮用。

含水顶板埋深138~140米处,为第三含水层。水质CI.HCO3一N型微咸,矿化度1.2~1.5克/升,不宜饮用。

含水顶板埋深203~205米处,为第四含水量、水质为HC3-N2型淡水,矿化度0.5~0.6克/升,适宜饮用。但含水砂过薄,不宜成井。

含水顶板埋深228~232米,为第五含水层。厚度很大,可达100余米,岛南端预计可达240~250米,其中V上层,厚约25~30米,V中层,厚45~50米,V下层预计总厚度可达145~155米。水质为HCO3-N.C型淡水,矿化度0.4~0.5克/升,水温23℃,适宜饮用,是横沙供水站的主要地下水源。

二、地下水位动态

已开采V含水层,地下水的主要深井用户有横沙乡给水站、宝山自来水公司新民镇水厂、横沙发电厂、横沙海难救助打捞局和驻岛部队营地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公司等单位。

第V含水层水位地处沪西水位漏斗边缘,其位与沪东杨浦区和崇明岛地区相近,据邻近地区水位推测,2000年最低水位为-33.3~33.7米,最高水位约为-32.2~32.4米,年水位变幅较小,为1.1~1.3米。

水系

发达的河网水系,丰富的水量,优良的水质是横沙岛水文的主要特点。全岛有4条主河道,全长25.3公里,总蓄水量325万立方米。其中南北流向的有创建河7.2公里、东西流向的有红星河6.6公里、新民河8.3公里、文兴河3.1公里,另有乡级河道25条,60.3公里,村级河道111条,111.9公里。全岛河道密度达5.5%。计算约平均年流量为1247万立方米,引潮量为26580立方米,由于雨量充沛,河道水量终年充足,保证了全岛灌溉、运输及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横沙岛:

主要河道有红星港、新民港、文兴港和创建河4条,3横1纵,共长21.66公里,配以般河道13条、30.14公里,村级河道110条、120.6公里,构成较为完整的水系。

红星港,岛北部由长江至民东村,长4.45公里,是该岛北部农田的主要排灌河道。港口至红星镇2.31公里,可通行60吨级船只。1965年疏浚,底宽4米、底高1米、建桥7座、4米节制闸1座。1978年改在河口建8米节制闸(外间),原内闸作废。1981年疏浚外间至内闸段2公里。1985年又浚港闸内段2公里。

新民港,在横沙岛中部,由长江至东兴水间,长7.03公里,是主要的排灌和通航河道。1963年冬疏浚西段2.35公里,挖土方1.2万立方米,并在新民镇建4米节制闸。1974年疏浚河口段3.93公里,挖土22.84万立方米,县投资6.8万元。同年因原节制间旁河口2公里及间外易淤,另在河口新建8米节制闸1座。

文兴港,原名汪家湾,在横沙岛南端。1963年在河口建箱形涵闸,并疏浚河道1.3公里。1975年在丰乐镇建间控制南北水流,又将河道拓宽浚深。1985年建6米节制间。1986年又进行疏浚。

创建河,为横沙岛南北走向的主要河道,北起富民沙,南至文兴河,1975年开挖,长7.08公里,串连东西向3条大河,形成王字形水系,并联接13条一般河流,使全岛排灌、航运得到改善。

潮汐、潮位

据1997年国家水利部、电力工业部上海勘察设计院对长兴、横沙两岛水域规划研究报告:长江口南支河段被长兴、横沙两岛分为南港和北港。据水文资料分析,南北港多年平均的涨潮量为56%和44%。多年平均落潮量分配比各50%,最大变幅不超过8%。

长江口属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每天两涨两落,日潮不等现象较为显着。南港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15分,平均落潮历时7小时15分。据横沙水文站历年潮位统计资料,其特征值是:历年最高高潮位为5.53米,平均高潮位3.23米,平均低潮位0.64米,历年最低潮位-0.60米。

气候特征

横沙岛处在北亚热带南缘,东亚季风盛行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除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一般特征外,由于四周受大水体的包围,颇具海岛效应小气候。

气温

一年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常年平均气温15.4度,极端最高气温37.8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5度。夏季气温比大陆低1~2度,冬季气温比大陆高1~2度。

霜期

一般在当年11月出现初霜,翌年3~4月终霜,全年无霜期240天左右。

日照、雾日

全年日照为2216小时,日照率50%。

全年雾期30天左右,每个雾日时间为4-6小时,雾天多在初冬和春季,能见度500米以上为多,能见度百米内10天左右。

雨量

常年降雨量1140毫米,境内每年降雨多而频的有三个时期,2~5月(立春后立夏前)为春雨期,特点是阴雨连绵。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期,特点是阵雨多且时晴时雨、雨量集中、天气湿热。8月上旬至9月中旬是秋雨期,其特点,阴雨、雷暴多。

春季初夏(3~5月)盛行东南风,5~7月常有西南风,秋季盛行偏北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台风侵袭时期以偏东北风和偏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4.5米/秒。

灾害性天气——热带风暴、台风

每年7、8、9三个月是本乡重大灾害性气候季节。热带风暴、台风是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从1949年至2004年五十余年中,风速7~8级以上的计有64次,其中风速≥10级以上的有25次,1997年8月18日达13级。风以偏东北方向和偏东南方向为主。常伴有暴雨或大暴雨,日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最多的2001年8月6日日降暴雨274.3毫米。风暴压境时,如遇长江上游洪峰泄泻和膨潮影响,即使潮不增高;也会掀起惊涛巨浪撞击毁坏海堤。1997年11号强台风,风力13级,潮位5.85米,浪高3米以上。日降雨量167.5毫米,使新筑的50年一遇的防汛墙毁坏多处,内涝面积2万余亩,房屋倒塌,全乡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以上。

土质土壤

乡域为长江冲击物受海水顶托作用沉积而成。土壤年龄较短,一般刚刚淤积成陆即被围垦种植,未经草甸植被生长阶段,是经过耕种熟化的潮土。由于发生发育过程的特点不同,形成各种类型的土质土壤。大体分为强黄泥、黄泥、砂夹黄,并煞砂四个类型;南部以黄泥为主,少量强黄泥;北部以砂夹黄为主,少量并煞砂。按1985年可耕地面积,具体分布情况是:

强黄泥:面积共1029亩(合68.6公顷),占耕地面积2.29%。该土种是生产性状最差的土壤,由于质地粘重,因此干时象把刀,湿时一团糟,土性粘闭,通透性极差,是有待改良的土壤。

黄泥(含砂底黄泥、砂身黄泥):该土种在横沙分布面很广,面积为19554亩(合1303.6公顷),占耕地面积43.54%,该土壤有机质及有效钾含量较高,只有有效磷稍低。孔隙状稍差,土壤质地粘粒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但耕性差,干时僵硬,湿时粘泞。生长在这种土壤的作物,前期往往不起发,但后劲较足。

砂夹黄(含黄夹砂):是横沙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种之一,全乡共有22058亩(合1470.5公顷),占耕地面积49.12%。该土质地疏松,耕性好,保水保肥尚可。生长在这种土壤上的作物前期起发,后期易衰。在施肥上注意轻施勤施,并注意后期肥料使用。

并煞砂:全乡共2266亩(合151.1公顷),占耕地面积5.05%。该土体均为粗粉砂或粗砂,砂性极强,石灰反映强烈,剖面分化发育极差,因砂性强,团粒结构差,土粒分散,雨后易板结,透气性能不好,容易使作物幼苗窒息致死,该土质地疏松,保水保肥能力极差,肥力贫瘠,也是有待改良的土壤。

植被生态

横沙是长江口上生态环境优美的岛屿。具有水、土、空气三净的优越条件。登高眺望全境遍地郁郁葱葱,树木、竹林、果树花木和其它栽培作物,以及滩涂上各有万余亩的水草,芦苇等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植被。至2004年底,全乡有果园面积9056亩(合603.7公顷),花卉苗木758亩(合50.5公顷),苗圃1500亩(合100公顷),农户四旁绿化688亩(合45.9公顷),农田林网341亩(合22.7公顷),海塘竹林786亩(合52.4公顷),40多公里公路两旁植树380亩(合25.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加上数以万计的芦苇、水草等滩涂植物,农田轮翻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和各种杂粮,常年保持绿意盎然。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因此,天上有飞的,地上有爬的,水中有游的,可谓是百鸟、昆虫、鱼虾各类生态平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85年,全乡总面积是49.2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4895亩(合4326.33公顷),水面积3367亩(合224.47公顷),可耕地面积44907亩(合2993.8公顷)。以后又相继围垦了兴惠圩、水务圩、海塘所副业场、黄仓圩等圩田,至2004年底全乡总面积为51.7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7395亩(合4493公顷),水面积3492亩(合299.4公顷),可耕地面积47407亩(合3160.4公顷)。

滩涂资源

滩涂主要分布在该岛东端,零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4.83万亩,3.5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0.08万亩,横沙岛东端滩涂处在长江口门一带,咸淡水交换比较频繁,有利泥沙絮凝沉积形成浅滩。

横沙岛,滩涂主要分布东端,因东端滩涂处在长江口门一带,咸淡水交换频繁,有利泥沙沉积形成浅滩。吴淞零米以上滩涂面积4.83万亩,3.5米以上滩涂0.8万亩。

生物资源

野生植物

主要是堤外滩涂上生长着数以万亩计的芦苇、水草、茭白等野生植物。是防汛、挡浪、护堤的天然屏障。在汛期阶段海塘管理部门派专业队伍看管。入冬、潮汛过后,分别采伐使用.芦苇是造纸的上乘原料,岛上每年有上万吨芦苇运往大陆上的造纸厂;水草则是耕牛的优质饲料;茭白草虽与人工栽培的茭白不同,不能生长肥胖的茭白肉,然将其心中的细白头剥出食用,又鲜又嫩。

野生畜禽

乡境内常见的鸟禽有鹰、鹁鸪、白头雀、三连子、黄百唠等近百种。还有成群的燕子在天空飞翔。夏收夏种季节来临时有布谷鸟当空报信,冬天里有成群的天鹅、野鸭子、白鹭驻足过冬。近年来,岛上又发现刺猬在繁殖生长。

江海鱼类

岛域长江口和东南沿海,水产资源丰富。常见的鱼类有:鲚鱼、考子鱼(凤尾鱼)、鲳鱼、方板鱼、刀鱼、中华鲟、鳟鱼、鲈鱼、回鱼、鳐鱼(俗称尺鱼)、鳗古头鱼和梭子蟹、虾等等。主要采取鱼船捕捞,其次是滩涂插网,同时采取长江近捕和出海远捕相结合,每年有大量鱼货上市。

此外,每逢冬春捕捞季节,数百只各式各样的小船,争相出海捕捞蟹苗和鳗苗,近年岛上靠捕捞“两苗”致富的农户,也是数以百计。

治理开发

横沙岛基本处于原生自然状态,生态环境优良,有“水净、气净、土净、声静”之美誉。2005年横沙乡划入崇明县后,根据“三岛联动”方案,横沙岛的定位为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度假、运动娱乐、生态居住、游艇游览等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功能和农林生产、湿地保护等生态保障功能相结合的生态森林区。

横沙岛岸线开发程度较低。横沙通道内有红星港和新民港等小型码头,岸线使用单位有轮渡公司、海事部门和海军等。横沙轮渡码头以北的横沙北岸线,长3.8公里,红星港北0.5公里至新民港南0.8公里,岸线长3.2公里。该两段岸线水深良好,随着长江口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发展趋势好,规划为深水岸线。

围垦

横沙岛从清咸丰八年(1858年)开始露出水面,同治二年(1863年)丈量时已有2783亩,同治十二年已有泥滩(高潮时不受水淹没)3210亩、白涂(潮来受淹,潮退出水面)4113亩、水影(暗沙)3215亩。到光绪年间,已发展成东西广5公里、南北长7.5公里的大岛。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南菁书院围垦成田2800亩。之后围垦规模扩大,到光绪末年已开垦2.54万亩。民国元年(1912年)该岛开始出现南大坍、北大涨的局面。民国14年、17年、20年,由教育公团集体围垦成高墩沙第一圩、二圩、三圩。到解放时,南面岸线后退了5.25公里,坍去了一个老横沙。70年代兴隆圩的南岸,就是民国初年老圩的北岸。历年坍塌面积3.82万亩,其中解放后7432亩。

自清光绪十二年至民国37年的60年间,共围圩37个,造田61535亩,围垦挂脚田5280亩,共66815亩。

解放后,自1949年至1985年,采取人工促淤,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集体围星,共计围圩12个,造田16482亩。

水利

横沙岛总面积45.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8万亩,水面积0.4万余亩。行政区域为宝山区的横沙乡。

横沙岛境内地势低平,多为低洼地。地面高程在3.2米以下的多达97%以上,其中高程2.5~2.8米的农田约有2.06万亩,还有1千多亩耕地在2.5米高程以下,属易受风暴潮涝灾害地区。全岛有骨干河道4条,均系建国后浚治,即以东西向的红星港、新民港、文兴港和南北向的创建河为主体,构成了“三横一竖”王字形的水网格局,沟通岛上大小123条乡村支河,另外还有50~80米间距不等的大小泯沟密布全岛。全岛水面积率约5.5%。

根据1980年水利分片综合治理规划,横沙岛片实施环岛控制,全岛四周海塘总长29.7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陆地占有海塘的长度高达0.60公里,防御标准可抗御“二十年一遇”的高潮位加10级风力。岛上已建河口控制水闸8座,其中红星闸、新民闸孔径净宽8米,文兴闸孔径净宽6米,其余为闸孔径4米以下的小水闸,全岛实现了并港建闸控制。排水方式一般均利用潮差直接外排入长江口,其中红星闸为主要的排涝闸,估算该闸实际排水量约占全岛排水量的80%。岛上有固定灌溉机口34座,但灌溉面积仅9000亩,小机泵则有700多台。

由于横沙岛上新春、民永两处地势最低洼地区尚未建立分级抽排小包围控制,因而形成雨涝积水难排的滞涝区。红星闸排水负荷过重,其他排水闸由于受航运制约或闸河不配套等因素影响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1990年9月,市水利局规划室针对海塘防御标准尚较低、灌溉机口需调整和设备需更新、改善滞涝区排水条件以及东部层层围垦阻隔水系等问题,编制了《横沙岛除涝规划报告》,制订了该岛新的分片控制综合治理规划。

海塘

横沙岛圩堤在强潮流作用下沙体不断冲坍和淤涨,沙岛位置逐渐迁移,岛上土堤也随之不断建废。经不断重修圩堤,至1987年横沙海塘全长29.69千米,全部海塘迎海面均为纯土堤或设有浆砌块石、干砌块石等的土堤结构,抗灾能力很低,仅具有抵御20年一遇潮位加8级风浪的能力。

1988年以后,政府对海塘建设投资有所增加,达到每年投资300万元上下。1988—1996年横沙海塘新建护坡5005米,维修护坡6104米;新建护坎2220米,维修护坎2352米;新建顺坝6条共2521米,维修顺坝1条长80米;培堤3640米;护脚2452米;维修丁坝9条共1762米;修筑堤顶防汛路16.3千米、堤内防汛路23.37千米。由于横沙海塘基础较差,1988—1996年9年有7年出现海塘遇险抢险,但在海塘防汛道路修筑(含堤顶路、堤内路)上有所改善。因横沙东部面临东海,风大浪急,险情大于长兴岛,故护坡型式多样,1988年用混凝土螺帽块体护坡消浪,次年共青圩除螺帽块体外,用蛙式块体护坡,在反帝圩、共青圩抢险工程中做干砌和预制混凝土板护坡。1990年在险要地段民建圩改为灌砌块石护坡。限于财力,1992年仍有部分堤段用干砌块石护坡。1993年开始,普遍将原来护坡改建、翻建为灌砌护坡;共青圩护坡接高,抢险工程改干砌为灌砌,护坎、顺坝修筑结构无变化。

1997年开始海塘达标工程,至2004年底横沙海塘新建各种型式护坡30.34千米。1997—2004年,实施海塘护滩工程,新建17条丁坝共1760米,新建5条顺坝共10.69千米,新建护坎3016米;修筑堤顶防汛路27.90千米。2005年,实施海塘保滩工程,加固富民圩2—4号丁坝425米,新建富民圩顺坝2390米,加固兴隆圩9—11号丁坝715米,新建兴隆圩顺坝797.9米。2006年实施横沙东滩三期圈围工程,新建大堤13.68千米。2009年实施横沙东滩五期筑堤工程,新建横沙大道大堤23.03千米,新建创建河泵闸大堤371米。

至2010年,横沙岛的一线海塘长36.5千米(未计入横沙东滩新筑堤防),其中公用岸段22.6千米、专用岸段13.9千米;主海塘长31.5千米,主要备塘长10.3千米,次要备塘长2.0千米。横沙岛海塘前建有丁坝39道,长5.8千米;顺坝9条,长10.0千米。在36.5千米一线海塘中,达到抵御100年一遇潮位加11级风浪标准有28.6千米,占78.36%;尚未达到抵御百年一遇潮位加11级风浪标准有7.9千米,占21.64%。

【主要海塘】

横沙东滩三期圈围大堤,2006年9月—2008年实施,包含南、东、北3条围堤,总长13.68千米。其中:南围堤长约4.0千米、北围堤长约3.7千米,按50年一遇高潮位(5.61米)加10级风上限风速(28.4米/秒)组合防洪标准建设;东围堤长约5.8千米,按20年一遇高潮位(5.35米)加9级风的下限风速(20.8米/秒)组合防洪标准建设。围区内南北向分别设置长2.6千米和2.1千米的1#、2#隔堤形成3个围区,1#、2#隔堤均设一组排水钢管,沟通3个库区,北围堤布置有2座临时排水口。南围堤、东围堤、北围堤均为斜坡式土石坝复式断面,堤身采用内外充泥管袋棱体,堤芯为吹填土的构筑方式,堤顶道路高程7.8~8.65米、路宽5~6米,防浪墙顶高程9.0~9.85米。南围堤、东围堤、北围堤外坡1∶3,外坡护坡采用干砌或灌砌块石护坡上安置栅栏板或凹凸混凝土框格消浪护坡。

横沙东滩五期大堤,2009年3月—2011年12月实施该工程。五期大堤工程由新建南大堤、1#基地吹填沙、临时码头、3#安全平台、1#基地场地和道路及围墙、1#基地办公楼及宿舍等土建工程组成。南大堤按五十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上限)标准组合设计(允许越浪),在后续圈围工程实施时按五十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上限)对防浪墙进行了加高。南大堤位于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北导堤南侧,大堤轴线滩面高程-1.0~2.4米,南大堤西端与横沙东滩三期围堤相连,东端与N5丁坝相连,堤线长19.24千米,采用袋装砂复式斜坡堤结构形式,外侧上、下坡一般为1∶2.5,个别堤段下坡坡比1∶3.5。堤顶高8.0米,堤顶宽9.0米,堤顶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钢筋混凝土防浪墙高度0.7~0.3米。外坡中间平台宽5米,标高5.0米,外坡护底采用复合砂肋软体排加100~200千克抛石堤脚兼作镇压层的拋石平护措施,护底范围20米。内坡采用60厘米拋石保护。

滩涂开发

【横沙岛区域滩涂资源开发利用】

2003年,造地公司正式启动横沙东滩区域17万亩的围垦建设,建成后将增加2.5个横沙岛的面积。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公司实施横沙东滩促淤圈围(一期)工程,工程促淤面积5.3万亩;2005年12月至2007年1月,公司实施横沙东滩促淤圈围(二期)工程,工程促淤面积4.7万亩;2006年9月至2008年5月,公司实施横沙东滩促淤圈围(三期)工程,在一期区域内圈围成陆2.6万亩;2007年9月至2009年5月,公司实施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四期)工程,继二期继续向东促淤2.26万亩;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公司实施横沙东滩促淤圈围(五期)工程,五期在深水航道北导堤的基础上进行加高加固,形成一条长度19.24公里的通海大道,为横沙东滩17万亩的整体开发奠定了基础;2011年10月起,公司实施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六期)工程,新建北堤17.5公里进行圈围,工程圈围面积为4.8万亩。一期到六期累计促淤面积12.26万亩、圈围面积7.4万亩。

【横沙岛红星港北侧滩涂圈围工程】

工程实施时间为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圈围成陆面积800亩。其中,农用地525.45亩于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实施了土地整理,已投入农业生产;建设用地200亩提供给上海救捞局使用。

交通信息

横沙岛三面临江,一面濒海,为长江南北航道所夹,位于浦东、宝山、崇明三角地带的中心,距吴淞39海里,每天吴淞至横沙有19个客运往返航次,1个车客渡航次,快船每个航次55分钟,慢船1时30分至2个小时,从市区到海岛,当天可往返。

陆上交通

岛上公路、机耕路纵横交错。主要公路有富民路、民东路、丰乐路、渔场路,全长28.34公里;乡级公路有新窑路、新民路、环镇路,全长3公里。1983年,从富民港经新民镇到兴隆大队,已通公共汽车。

海上交通

岛上客运原在红星港有木帆船至吴淞镇。1956年开始用机帆船。1966年,富民沙码头建成,与吴淞通航市渡轮客运,每日两班来往。货运港主要有新民港、红星港。全乡有机动船27艘,其中铁壳19艘。

码头

主要码头

客运轮渡码头——横沙富民客运轮渡码头,于1966年建成并通航市轮渡。1991年6月20日起,吴淞至横沙的车客渡开通,车客渡亦停靠富民客运码头,从此,该码头人、车兼用。为了提升岛屿经济发展档次,进一步改善横沙岛对外交通条件,于2004年3月,宝山区计委下发了“关于上海横沙码头改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随即开始动工建设。该工程项目由陆上部分、水上部分组成。陆上部分:总建设规划用地322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95平方米,其中候船楼1733平方米,农贸市场4062平方米。建道路广场10831平方米,绿化11869平方米。水上部分:新建浮码头1座,长60米、宽16米,新建栈桥1座,长122米、宽6米。经改造后的横沙码头,码头泊位增加1个,停泊能力提高1倍;候船楼原建设面积670平方米,改建后达1733平方米,原年客流量70万人次,改建后可达100万人次以上;车流原年流量在5000辆次左右,改建后车流量提高1倍,可达10000辆次左右。该工程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其中区政府投资1000万元,其余由上海横沙客运码头建设有限公司与横沙乡政府解决。码头小区改造于2005年底完成,并投入使用。

横沙军用码头,位于横沙岛西北、富民民用码头南侧,1968年建成,正面宽约80米,由海军东海舰队所属部队管理。

横沙渔港码头,2011年3月,上海唯一的国家级渔港——横沙渔港码头工程竣工。800米岸绂共建成多功能码头一座、浮码头三座,形成500吨近海渔船泊位9个,3000吨远洋渔船泊位2个,能够满足年卸水产品12万吨的需求。横沙渔港是农业部批准建设的国家一级渔港,位于长兴岛东端,横沙小港西岸,隔横沙小港与东面的横沙岛相望。横沙渔港码头工程竣工后,为码头提供加工、交易、物流等配套服务的渔港核心功能区进入土地出让阶段。

其它码头

岛上还有其它各类码头9座。分布在横沙西部南北两端。其中北端,靠近客运码头处,有军用码头,上海航道局码头和打捞局码头(打捞码头现已淤浅在芦草丛生的滩涂上)。另一处在横沙西南端,靠近吸泥码头处,有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的5座专用码头。

旅游开发

2005年,横沙岛从宝山区划归崇明县。横沙岛位于长江口的最东端,是崇明三岛中面积最小的河口冲积岛。全岛略似心脏形,南北长12公里左右,东西宽8公里左右,面积56平方公里,地面海拔1~2米。横沙岛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露出水面,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围垦。因受涨潮流和风浪冲刷,在1861—1958年期间,横沙岛呈东南坍、西北涨趋势,以致整个岛屿向西北方向迁移5.25公里,直至1958年修建环岛海堤及护岸工程后得以稳定。为上海柑橘主要生产基地之一。1992年10月,横沙岛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横沙港位于岛域西部与长兴岛交界处,是一条长8公里,宽2公里左右,水深5米以上,最深段17米的小泓,2004年,被上级部门命名为横沙港。通航着舰艇、客轮、渔船,平时百舸争流,大风季节又是天然避风港,桅杆林立,挤满了沿海各地来此避风和补充给养的风格各异的大小船只,如同渔船博览馆。

海事局嘹望塔坐落在岛域南部的海事局,乘电梯登上其百米多高的嘹望台,极目眺望,可将整个岛貌一览无遗,尽收眼底。再往南步行在千米长桥上,颇有头顶蓝天,脚踩浪花,心旷神怡之感受。至南端江口,就是一个由国家交通部、上海市、江苏省三方投资的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为使长江口长80公里的航道达到负12.5米的深度,南北两侧共筑导堤100公里,北堤从横沙岛海塘堤岸起直向东海伸展50公里,南堤从浦东5号沟直到九段沙。漫步堤岸,波浪起伏的江面上升着各国旗帜的万吨级巨轮有的向黄浦江驶去,有的从上海开出,穿梭不息。

横沙水上娱乐中心

位于横沙岛东部铁板沙滩的海上旅游景点,“横沙水上娱乐中心”由宝山区旅游服务公司投资兴建,是长兴、横沙旅游区规划中的启动项目。横沙水上娱乐中心由海滨娱乐区、垂钓别墅区、水上运动俱乐部等3部分组成,总投资约为1500万元人民币,计划于1995年年底前全部建成,第一期工程海滨娱乐区已于7月1日正式向社会开放。

海滨娱乐区以接待海滨游泳、海上游览为主,结合开展垂钓、野炊等活动,还可以接待度假、会议等活动。占地1.67公顷,拥有鱼塘水面4.67公顷,使用铁板沙滩涂4公顷,如果不受客轮航次和客位数量的制约,可以容纳泳客2万人左右,还可以安排1500人在景点内住宿。

海滨娱乐区建有坐落在沙滩上的500平方米餐厅1座,冲淋喷头500只,彩色帐篷区3个。设有中央空调的标准客房20套以及一大批活动房屋式招待所,可供240人娱乐。设有舞厅和卡拉OK的服务中心正在建设。计划1992年6月建成开业。此外,还有沙滩救生了望塔2座,机动救生艇5艘以及训练有素的救生衣50名

旅游者在横沙水上娱乐中心内除了可以畅游东海外,还可以吃到三净(净水、净气、净土)蔬菜、海鲜,早上观日出,晚上搞篝火野炊。

海滨娱乐区自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至9月15日开放季节结束,共接待旅游者4万余人。日均接待500多人次,以周末游者为多。7月27日,日接待高达4000余人,景区留宿1000多人。海滨娱乐区开放2个多月未发生溺水死亡事故和食物中毒现象,治安状况良好。海滨娱乐区首次开放2个半月,获得营业收入120万元,其中上海客运轮船公司船票收入近25万元,横沙岛上的商业服务业收入45万元左右,宝山旅游服务公司营业收入50万元,获利15万元。

上海横沙一夏威夷水上乐园

建在上海横沙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有十里铁板沙滩,是供游客游泳、嬉水、观望海上日出的理想场所。配备一流设备,有摩托快艇、滑板冲浪等。踏浪酒店可容纳百余人的住宿就餐,设有豪华餐厅,卡拉OK及屋顶花园,是宝隆集团下属宝隆旅行社与新加坡合资的企业。

宝隆旅行社和宝隆假日旅行社是集团公司专门从事旅游业的企

业。开辟辐射全国的旅游线路,从事景点开发。年内又新开辟江苏的天目湖,浙江的天目溪、大奇山,长江三峡,云南的西双版纳、大理、瑞丽,苏州的太湖明珠,温州的南溪港等旅游线路。形成告别三峡系列、度假避暑系列、黄金热线系列、边疆边域系列等7个旅游专线,全年组织约4800人出游,年创收480万元,营利19万元,人均创利1万元。

天使海滩度假村

2000年7月,位于岛域东部的上海天使海滩度假村一期工程全面落成对外开放。村内建有欧、美、日等各式别墅30幢,宾馆标客房30套,“水上人家”等特色客房40套,可同时接待500人住宿,客房内现代化设施一应齐全。别墅群紧倚10万平方米的大型人工湖泊,湖内赛艇、游艇数十艘;村内还设有网球场、沙滩排球场、游泳池、儿童游艺场、卡丁车场、高尔夫球场等;室内有棋牌室、桌球室、KTV、桑拿等娱乐健身设施,堤外有面积达46万平方米的天然青灰色细砂滩(亦称铁板砂),是江苏沿海至杭州湾最大的砂滩。现已建成1.8万平方米的海滨浴场。因横沙岛处于东亚季风盛行地带,属典型的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每年7、8、9月是避暑、游泳的旅游旺季,尤其双休日和节假日客房暴满。

天使海滩度假村的前身是横沙海滨浴场,于1990年夏天,由宝山区旅游公司会同横沙乡政府在浩瀚的铁板砂滩上建成了1.8万平方米的简易海滨浴场,7月21日对外开放,时任区委书记的包信宝、区长夏德润,横沙乡党政领导出席了开放仪式,并为之剪彩。秋季,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朱镕基和市委、市政府其它主要领导倪鸿福、刘振元等来岛时都对浴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如何建设好浴场、发展旅游事业、解决海岛的交通、通讯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尤其是朱镕基还风趣地说:“这是上海滨海游泳唯一的好地方,在海滨搞别墅、看日出是神仙般的日子”。在开放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接待游客2.4万人次。

通过1年多建设,1991年6月30日横沙海滨浴场正式对外开放,当年旅游季节里,接待各方游客3~4万人次。同时为宝钢总厂组织的近百人参加的野炊活动及宝山区总工会组织的为期五天的垂钓比赛活动提供了服务。

一期工程结束后的浴场区域内绿化粗具规模。按照总体规划,还将进行第二、三期工程建设,计划建成后,可开展划船、垂钓、野炊、文化娱乐、沙滩风筝、快艇游览、度假、会议等活动。整个工期为2~3年,但由于资金紧张,1992年春引进了美国泛太平洋集团来岛合资经营,该集团来岛后对原设施进行改造、更新,对建设规划作了部分调整,海滨浴场也更名为横沙夏威夷水上乐园。同年7月26日开始试营业。

整个乐园设水上娱乐区、文化娱乐区和综合服务区三部分。水上娱乐区有4万平方米的海滨游泳区和6万平方米的水上活动区,可以开展水上降落伞、水上摩托、快艇游览、冲浪帆板等一系列新颖项目活动;文化娱乐区有有奖竞技机、卡拉OK室、KTV包房、舞厅、野营烧烤、垂钓等设施;综合服务区有标准客房、商店、酒店、有色彩斑澜的帐篷村。在市区内设多处旅游接待办事处。后由于水上交通不便,尤其7、8、9月,热带风暴频发,船停航、游客滞留在岛,其它景点建设刚起步,回头客不多,旅游旺不起来,2年后泛太平洋集团撤走。以后,利用原有设施,在夏季开放2~3个月。1997年后处于停办状态。直至2000年上海安全局受让复业为止。

为使上海天使度假村尽快正常运行,横沙乡政府不仅对其土地使用上给予优惠政策,还委派专人与其周边的村委会,和乡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土地、水、电等使用贯通的协调工作。尽最大努力扶持和支持旅游事业。

阅读量:41 更新时间:2025-09-09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位置境域
  4. 地质地貌
  5. 水系水文
  6. 气候特征
  7. 土质土壤
  8. 植被生态
  9. 自然资源
  10. 治理开发
  11. 交通信息
  12. 旅游开发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