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总书库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与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紫竹院公园相邻。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国家图书馆之一。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 中文名
    中国国家图书馆
  •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馆舍类型
    综合
  • 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
  • 属性
    国家总书库
  • 建筑面积
    280000 m²
  • 藏品
    3768.62万(2017年12月)
  • 阅览室
    25个

基本信息

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新馆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图书馆分为总馆南区、总馆北区和古籍馆,总馆南区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图书馆共设有阅览室25个、阅览座位5000余个,在编员工1529人,设有33个机构部门。

2025年2月27日,国家图书馆武警部队机关分馆正式成立。8月12日,国家图书馆抗战文献整理成果展免费开放。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

清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军机大臣、学部尚书张之洞的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调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京师图书馆成立后,缪荃荪首任监督。

1916年,教育部饬京师图书馆,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庋藏,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民国时期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隶属大学院。为解决经费问题,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谈判并签定协议。

1929年8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基会属下的北海图书馆合并,合并后馆名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直接接受南京政府教育部和中基会合组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领导。中海居仁堂为一馆,北海庆霄楼为二馆。

1931年,在文津街建成了新馆舍。

抗日战争期间,该馆部分馆藏和馆员南迁,并陆续在上海、香港、昆明、重庆等地建立了办事处。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馆驻各地办事处及藏书,除存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善本书和自南京运台北的18箱内阁大库舆图外,陆续运回北平。在此时期内,该馆多次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

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归属文化部领导。

建国初期

1951年6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

1958年6月,改属北京市领导。

1960年11月,重归文化部领导。

改革开放

1975年3月,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

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1999年4月16日,江泽民主席为中国国家图书馆题写馆名。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自动化工作起步于70年代中期。1989年大型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启动,进行图书馆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从1995年开始,按照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思路,制定了《国家图书馆网络建设发展规划(1997-2000)》,集中力量,在网络建设、软件开发、数据加工等方面开展攻关。

1999年2月,在中国国内图书馆界率先采用先进的千兆位以太网络技术,开通了拥有3000个信息节点的馆域网,将各个应用子系统连接起来。在互联网建设方面,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中国国家图书馆站点;分别与国务院办公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实现了100M速率的专线联接;与中国计算机公用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及北京有线电视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有线电视网、网通等实现了高速互联,使国家图书馆初步建成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

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立项,作为国家信息产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国家经费总投入为12.35亿元,开始付诸实施。

2002年起,中国国家图书馆还承担了二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送书下乡工程”。

2003年10月2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ALEPH500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已全面投入运行。

2018年11月,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原北京图书馆)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019年11月,发起成立“守望汉字”联盟。

2022年6月10日,“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专题数据库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上线。

2023年3月20日,《儒藏》(精华编)捐赠及入藏国家图书馆仪式在国家图书馆举办。

2023年4月28日,国家图书馆法律馆正式开馆。

2023年9月1日,国家图书馆与百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根据协议,双方将通过优质资源合作共享,充分发挥各自资源、技术、服务优势,加强交流互动,推进图书馆智能化应用落地,努力提升公众文化服务品质,共同推动国家级文化资源和知识服务智能化普惠社会公众。

2023年9月9日起,国家图书馆北区中文图书区开放晚馆。

2023年9月,国家图书馆在建馆114周年之际上线10万册中文电子书资源,供读者免费在线阅读。

2023年11月8日,国家图书馆国防大学分馆在京揭牌成立。

2024年2月,国家图书馆入选第二期第一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机构,并启动为期1年的筹建工作。

2024年12月5日,国家图书馆与河北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合作共建雄安图书馆暨国家图书馆雄安分馆。

2025年2月19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会见了来访的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杨继东,并代表馆方接受哈佛燕京图书馆捐赠的馆藏中文善本古籍数字资源。

2025年2月27日,国家图书馆武警部队机关分馆正式成立,为国家图书馆的第二十二家部委分馆。

2025年7月10日,敦煌研究院与国家图书馆推进敦煌文献数字资源共享合作。

2025年8月12日,“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国家图书馆抗战文献整理成果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免费向公众开放。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编员工1529人,本科学历以上占86%;其中,正高级职称65人,副高级职称398人,中级职称717人,初级职称235人。

机构部门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设有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业务管理处、党群工作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审计处、离退休干部处、国际交流处(台港澳交流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法律事务处、保卫处、基建工程办公室、研究院、中文采编部、外文采编部、典藏阅览部、立法决策服务部、参考咨询部、数字资源部、信息技术部、缩微文献部、社会教育部、展览部、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国图艺术中心、出版部、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33个机构部门。

馆属企业

根据国家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国家图书馆馆属企业包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图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国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参股企业)等6家企业。

所获荣誉

2016年,获2015年度文化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2016年,获2016年度文化部政府网站群绩效评估年度最佳奖。

2016年,获2016年中国图书馆展览会优秀展示奖。

2016年,获海淀区2016年度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2019年11月12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0年11月18日,入选2020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名单。

2021年2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被全国妇联组织公示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拟表彰对象。

2021年9月18日,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书籍装帧技艺保护单位。

2021年11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被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央视网承办,中国正能量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国家图书馆微博运营团队获评“百个优秀网络正能量建设者”。

2025年3月17日,云南省图书馆入选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名单(第一批)。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国家图书馆形象标识是“国图”字体的变形设计,既体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的名称属性,又似印章的效果,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宗旨愿景

宗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愿景: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国内最好、世界领先”的图书馆。

文化活动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的品牌文化活动有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文津图书奖”评选文化活动、“文津讲坛”、“国图讲坛”、“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图公开课”等。

2019年8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9月9日,国家图书馆将迎来建馆110周年。“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国图艺术中心举行。会议将围绕有关热点问题、研究成果、先进理念、前沿技术等进行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并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

读者服务

读者指南

入馆须知

中国国家图书馆由位于文津街的古籍馆和位于白石桥的总馆南区、总馆北区构成,形成三位一体的馆舍布局。古籍馆主要提供普通古籍、外文善本、地方志家谱文献服务和临时主题展览服务;总馆南区提供外文文献、中外文专藏文献的专业性服务和国家典籍博物馆展陈服务;总馆北区提供以中文普通文献借阅、电子文献、音视频资源服务和少年儿童服务为主的大众服务。

1、本馆开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3周岁读者开放,13至15周岁读者入内须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其他读者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入内。

2、本馆闭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6周岁并持有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的读者开放

3、少年儿童馆接待15周岁及以下少年儿童,凭读者卡入内。学龄前儿童须有监护人陪同,陪同监护人(限一位)凭有效证件入内。

4、请妥善保管随身物品,大尺码箱包(大于18.4cm×13cm)及其他与借阅无关的物品须凭有效读者卡或身份证免费寄存至存包处。

5、请勿携带个人书、刊、报(含从本馆借出的图书)进入阅览区自习。

6、请勿在馆区内从事与国家图书馆所提供服务无关的活动

7、请勿携带食品、液体物品入馆。

8、禁止在馆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入馆须按规定接受安检,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

9、请注意仪表着装,衣冠整洁得体,言谈举止文明

10、请遵守公共秩序和国家图书馆相关管理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自觉维护参观秩序和良好的阅读环境。

开馆时间

总馆南区(含国家典籍博物馆):周二至周日9:00-17:00

科技查新中心/科学技术咨询室、社会科学咨询室:周二至周五9:00-17:00

总馆北区:周二至周日9:00-17:00

少年儿童馆:周二至周日9:00-17:00

古籍馆:周二至周六9:00-17:00

借阅指南

办证须知

1、本人持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簿、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到馆填写《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申请表》后办理。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异地办理、他人代办,首次办理时免除工本费。

2、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

3、读者卡、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丢失须到相应办证处挂失。若又找到原卡,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相应办证处解除挂失。未找到原读者卡,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交工本费补办新卡,原读者卡同时作废。押金仍然有效。

4、每人限办一张读者卡、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

5、读者卡、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只限本人使用,请勿转借。

6、办理时间及地点:总馆北区:北区二层北侧。

周一至周五09:00-21:00-周六、日09:00-17:00(人工服务办理读者卡及加、减功能时间为:周一至周日09:00-16:30)。

借阅制度

1、凭本人读者卡/第二代身份证在各阅览室阅览书刊资料,在阅览室、借阅区门口的验证处通过读卡机确认证件的功能有效后,即可入内。

2、阅览室的书刊资料仅供室内阅览。

3、阅览开架图书,每次限取四册;阅览开架报刊,每次限取1种/1年,阅后放在指定地点,请勿自行归架。

4、阅览闭架书刊资料,须填写索书单,交由工作人员提取,阅毕归还,请勿随意乱放

5、阅览基藏书刊资料,须在本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或卡片目录)中检索书目并发送请求(或提交索书单),由工作人员提取书刊资料。书到出纳台而当日不取书刊者须交纳违约金0.30元/册。基藏库书刊须当日归还,逾期归还须交纳违约金5元/册/日。

6、复制书刊资料,须填写复制申请单并承诺遵守著作权法,在指定地点办理复制手续,复制后请立即归还

7、阅览室的书刊资料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携出室外,私自将书刊资料夹带出室者,按偷窃行为处理。

合作交流

2023年12月5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参加第五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图书馆及信息领域专家会议。

阅读量:20 更新时间:2025-11-02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历史沿革
  4. 组织体系
  5. 所获荣誉
  6. 文化传统
  7. 读者服务
  8. 合作交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